首页 百科知识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时间:2023-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5年12月27日, 国家语委、 国家教委和广电部联合发布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审音表·说明》 指出: “本表所审, 主要是普通话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 ‘语素’ 的字”。可是在 《审音表》 中, 很多属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_汉语研究与教学探索

1985年12月27日, 国家语委、 国家教委和广电部联合发布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以下称 《审音表》 )。 《审音表》 的颁布, 结束了过去几十年所谓的“标准” 摇摆混沌的状态[1]。《审音表》 执行二十多年来的语言实践证明, 绝大多数规定 “统读” 的异读词都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 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也存在一些瑕疵, 笔者逐一列举如下。

一、 界定晦涩, 难以理解

关于什么是异读词, 《审音表》 并没有明确的说明。 而在现实的语言生活实践中, 人们更多地喜欢使用通俗易懂的 “多音字” 的说法。 《审音表·说明》 指出: “本表所审, 主要是普通话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 ‘语素’ 的字”。 如果不是对语言文字学有专门的研究, 这句话还真的不容易理解。 首先, “异读词” 的界定,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 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次, “普通话有异读的词” 是否包含多音词? 如果包含多音词, 为什么 《审音表》 不是对所有的多音词进行审定? 再次, “有异读的作为 ‘语素’ 的字”,属于“名称晦涩难懂,语言拗口难懂”[2],这让读者理解起来很费事。 “语素” 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东西, “语素的分类也是具有相对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3]。语言文字学家们尚且可以就语素的问题写很多讨论和争鸣的文章, 普通人就更难理解语素的意义了, 因此容易产生 “望而却步” 的心理。

二、 取舍无据, 难以操作

为什么有的异读词审音, 有的异读词不审音, 《审音表》 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交待,即取舍的“透明度不够”[4],仅仅只说“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 与字典、 词典形式不同。 例如, ‘和’ 字有多种义项和读音, 而本表仅列出原有异读的八条词语……; 其余无异读的音、 义均不涉及。” 这样让读者很难把握另外的包含 “和” 的词语, 因为词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的词语可能随时出现。 新出现的词语究竟该怎么读呢? 比如汶川大地震造成的 “堰塞湖” 一词很多人最初就无法认读准确, 如果依据 《审音表》 则无法类推。

三、 统读死板, 难以沟通

《审音表·说明》 指出: “在字后注明为 ‘统读’ 的, 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 这句话具有排他性, 容易引起歧义。 很多读者拿着这句话来读注古代汉语和方言的读音, 从而引起很多不必要的争论。 须知, 这里的 “统读” 是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要求。 但是这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就是逼着莘莘学子去记那些已经死去的古音和于普通话没有多大意义的方音, 所以人教社版高中 《语文》 教材对一些字词按 “旧读” 注音,这就存在一个与现行规范标准如何协调的问题[5]

古音如此, 方音亦然。 由于当时方方面面条件限制, 《审音表》 可能对中国诸多姓氏地名没有全面考察, 所以就出现贾平凹的 “凹” 读音的争论,也出现了 “俱” 姓失考等现象 (作姓时读阴平, 而 《审音表》 统读去声)。

四、 余词未定, 难以规范

经过二十多年的使用实践证明, 《审音表》 规定统读的异读词, 已经基本为老百姓所认可。 但是综观剩下的异读词, 还有许多词是可以进一步统读的。 特别是一些意义比较接近或者意义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的异读词, 或者使用范围极其狭窄的个别词,或者是 “令群众最不满意的文白异读词”[6]。学生、 教师、 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播音员主持人、 影视演员等对这些没有辨义作用的异读词深恶痛绝, 除了无端增加了人们学习普通话的难度和痛苦之外, 还有何意义?

五、 文白异读, 难以实践

《审音表·说明》 指出: 有些字有文白异读, 本表以 “文” 和 “语”作注。 前者一般用于书面语, 用于复音词和文言成语中, 后者多用于口语中的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 这种说法在实际语言实践中很难操作。 “一般” 怎么理解? “书面语” 和 “口语” 能有严格的界限吗? “复音词和文言成语” 怎么把握? “少数日常生活中的复音词” 如何界定? 这种说法可以为难一批学者, 更何况是普通群众。 《审音表》 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部法律, 法律怎么能够使用这些模糊的词语呢? 执行者如何操作呢?

六、 挂一漏万, 难以审读

《审音表·说明》 指出: “有些字的几种读音中某音用处较窄, 另音用处较宽, 则注 ‘除XX (较少词) 念乙音外, 其他都念甲音’, 以避免列举词条繁而未尽挂一漏万的缺点。” 例如: “结” 字下注 “除 ‘~了个果子’、‘开花~果’、 ‘~巴’、 ‘~实’ 念 ‘结 (阴平) ’ 之外, 其余都念 ‘结 (阳平) ’ ”。 这就让人有点不明白了。 《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第692页,“结” 下面列有词条 “结果” 注音和第698页的 “结果” 的注音不同, 而其意义基本一致。 这个音为什么就不能够统读呢?

笔者收听电视台发音如下: 央视十套2009年5月3日 《百家讲坛》, 除主讲人之外, 配音人员说: “结果, 他又在政变中被杀。” 将 “结果” 发音为 “结 (阴平) 果”; 央视一套2009年5月4日20: 10, 电视剧 《四世同堂》 大赤包说: “还是省下做结婚用。” 演员将 “结婚” 发音为 “结 (阴平) 婚”; 央视八套2009年6月14日14: 10 《我的青春谁作主》, 当妈的说: “等你们把婚一结……”, 演员将 “结” 发音为阴平声。 其实, 这些地方都应发音为阳平的。

有些字音, 审定后举几个词语为例, 不能穷尽, 读者无法类推, 因此容易造成 “挂一漏万”, 如 “溃烂” 的 “溃” 和 “溃脓” 的 “溃” 发音竟然不一样, 而意义基本一样, 遭遇到这种情况, 读者只好连猜带蒙。 此外, 还有 “伺”、 “更”、 “虾”、 “巷”、 “吓”、 “弄” 等等, 其审音皆是如此。

七、 方言介入, 难以普及

《审音表》 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来审音的, 但是并不是说普通话的语音一定要与北京语音完全一致。 可是在 《审音表》 中, 很多属于北京口语词也进入到《审音表》 之中了。如: “可可儿” 这个词完全是北京的土语[7];“雀”, 居然有三个音, “葚” 居然有两个音, 这些除了普通话的发音之外,另外的都是北京土语。 让全国人民都来学习北京土语, 唯一的解释就是审音委员会委员比较偏爱北京土语。

八、 轻声欠妥, 难以处理

轻声词要不要纳入异读审音中? 《审音表·说明》 指出: “由于轻声问题比较复杂, 除 《初稿》 涉及的部分轻声词外, 本表一般不予审定, 并删去部分原审的轻声词”。 然而 《审音表》 仍然审定了27个轻声词。 如: 臂、伯、 膊、 卜、 场、 绰、 点、 掇、 和、 荒、 箕、 辑、 斤、 矩、 蓝、 量、 、喷、 欠、 匙、 沓、 蓿、 趄、 散、 丧、 殖、 碡。27个轻声词大多数为口语词,其中“逻辑”、“千斤” 主要是书面语词汇,作口语词对待欠妥[8]。 “说明”部分既然说了轻声词问题很复杂, 一般不审, 至于为何这样取舍轻声词,《审音表》 没有交待, 读者更是无从知晓。 相比这些字在 《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 中列的轻声音节只有8个, 可以肯定 《审音表》 拟定者似乎对轻声词比较偏爱。

九、 地名不审, 难以把握

《审音表·说明》 指出: “人名、 地名的异读审订, 除原表已涉及的少量词条外, 留待以后再审”。 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 人名地名的异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在语言实践中越来越突出。 如央视十套 《百科探秘》 曾因将“阿房宫” 说成 “阿防 (音) 宫” 而引起观众强烈质疑, 而央视却发表声明说“没有错”[9]

《审音表》 使用二十多年了, 可是依旧有很多人不知道审音标准。 笔者认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不好操作, 因为很多词是举例性的, 不便于类推; 二是 《审音表》 毕竟是一个小册子, 薄薄的几张纸, 不可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们更乐意使用 《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 三是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自己也不宣传 《审音表》, 虽然徐世荣先生说: “其严肃性有如政令,应作为语言应用的依据”[10]。但是,很多辞书以及媒体使用者依然我行我素。 这样 《审音表》 的约束力越来越小; 四是 《审音表》 没有与时俱进, 及时修订。 二十多年的语言实践证明, 《审音表》 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修订, 但是, 有关部门顾虑重重, 迟迟没有行动, 即便是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官司” 这样的事件, 出现了 “堰塞湖” 的读音为难众多播音员主持人的情况, 有关部门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二十多年来, 国家的语言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条例也都在不断修改完善之中, 可 《审音表》 为什么就不修订呢? “世易时移, 变法宜矣!” 我们期待着新的审音工作启动!

参考文献:

[1]徐世荣. 四十年的普通话语言规范 [J] . 语文建设,1995 (6) .

[2]袁冉. 凡例要讲点人文关怀 [J] . 辞书研究,2007 (5) .

[3]邢福义. 现代汉语 [M] . 高等教育出版,1991.

[4]徐世荣.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释例 [M] . 语文出版社,1997.

[5]邓木辉. 今人何必读古音 [J] . 语文教学之友,2006 (6) .

[6]王力. 论审音原则 [J] . 中国语文,1965 (6) .

[7] [8]曹先擢. 学习 《审音表》, 贯彻 《审音表》, 研究异读问题 [J] .辞书研究,1999 (3) .

[9] 刘玮. “非主流” 读 “阿房宫” 央视解说词遭质疑 [N] . 新京报,2007.9.14.

[10]冯树林. 关于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的几个问题 [N] . 中国青年报,1993.5.31.

(原载 《湖南社会科学》 201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