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现在人对古人作息的大致描述。其实,具体而言,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不同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农民:封闭制住宅是不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不知道,而早睡早起一定是农耕时代的习惯。白天的时间对农民来说非常宝贵,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早起劳作(起床以后打水升火做饭再方便一下,等走到田里干活估计也不会很早了)。之所以又早睡,早起带来的疲惫固然是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晚上无事可做。娱乐性的活动自然不在考虑之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只适用于白天没有玩够的非农家庭。那么晚上农民为什么不在家里进行生产性的活动呢?我们都知道对小农经济模式的概括是“男耕女织”,晚上多做一些纺织工作岂不是可以帮助改善生活、补贴家用?农民也想如此,不过夜间生产需要点灯烧油,很可能一晚上创造的效益都抵不上照明所用的“电费”,还不如洗洗睡了。实际上,如果条件允许,中国人一定是不辞辛劳的。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纺织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夜间的劳动也可以转变为可观的收益,于是,从事纺织业的一般家庭,不仅每天一大早会去市场用丝织品换棉换钱,回到家又日夜兼纺,“通宵不寐”(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不过一定睡的很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不知道说这话的人自己是不是种地,竟以为悠游般的耕田就可以无忧无虑了。实际的田园生活并不诗意,每天的作息不仅艰苦而无望,赋税、徭役、战争和自然灾害都深刻影响着农民脆弱的生存模式。
官员:农业生产的作息影响到整个中国社会,成为一种文化惯例,早睡早起被视为理所当然,至今仍被认为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实早睡早起并不比晚睡晚起更健康,作息时间只要符合个人的生物钟习惯就行)。既然农民伯伯一大早就起来种地了,那么政府也要(至少样子上要)开始办公了吧。
一般历代中央政府的早朝五点就要开始列队点名了,可想参加早朝的官员三四点就得起床赶路。这一路上除了卖烧饼的早点摊,估计大部分人都还没起床。既然政府一大早就开始为大家服务了,那么城里的百姓虽然不用从事农业生产,也不好意思继续睡懒觉的。于是,就有和尚敲着木鱼报晓作闹钟(宋代),他们还附赠天气预报,以期获得施舍。于是,每天5点左右,无论乡间还是城市,熙熙攘攘的一天便开始了。7—9点间早朝一般结束了,官员就退下前去各自所属的机关坐班。
商人:城里的商人则比较惨,他们虽然一大早起来,却要等到正午12点才能前往指定的地点正式开市交易,宋代以后才取消了这种限制。唐以前普通人每天正规是吃两顿饭,开始干活的时候吃的好一些,接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下午快干完了再吃点早上的剩饭,然后把工作扫扫尾。两顿饭之间的节奏还是很紧的,在白天的工作期间得不到休息。后来人们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午餐分割了上下午的工作,使人们在吃完午饭之余捞得了一些休息的时间。苏东坡有诗赞美午睡:“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大白天睡觉,这要是给孔子看见了,免不了摇头叹气:“朽木不可雕也。”直到唐代,城市居民晚上睡的相对也比较早,因为政府有宵禁的规定,一到9点就要满大街清场了。宋代出现夜市,城市的夜生活才丰富起来,灯红酒绿,春宵帐暖,令人沉醉。
工匠:工匠的工作时间表就像农人一样,包括整个白天。在唐代,政府规定三月和七月的时期为“长功”;十、十一、十二、一月时期为“短功”;其他月份时期为“中功”。大致是政府规定在不同的月份里有不同的工作分量。在较近的时代,大约从宋代开始,城市里的工匠通常变成在晚上也和白天一样地工作,但是只有室内的手艺才需要晚间的工作,而且大约只有半年。
学生:中央官学(太学或国子监)学生的待遇大致和官员相同,同样地有相当多的假日。这些学生的数量不多,多半是数百人。大部分学生在私学私塾读书,他们在上、下午都用功,只有主要的节庆才放假。明、清时期,私学私塾也有大约一个月的新年假或寒假。农家子弟的学校只在农闲季节上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