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类精选】
1.“五谷之贵”惟小麦,养心安神止虚汗
小麦是北方人的主食。中医认为,小麦性味甘平,具有补益气血、养心安神、清热除烦、止汗除蒸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古人认为“小麦秋种冬长,春生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并说:“陈者煎汤饮,止虚汗”。“妇人脏躁”,心血不足,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呵欠连连、喜悲欲哭(相当于更年期综合征)者,可用小麦与大枣、甘草同食;体虚自汗、盗汗者,宜用浮小麦(为未成熟的嫩麦,淘洗时漂浮于水面)与黄芪、大枣同煎汤服。用生麦芽煎汤内服,还可用于产妇回乳。
2.薏苡仁健脾又除湿
薏苡仁又称苡仁、薏米。中医认为,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能利水除湿,健脾止泻,其作用缓和,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除治腹泻用炒苡仁外,其他均用生苡仁。
苡仁煲粥,有祛风湿、消水肿、止痹痛的功效,可治水肿、风湿关节痛;与红枣、糯米煮粥,更清香可口;与绿豆、红枣煮沸取汤,又是解暑好饮料。因为薏米营养丰富,所以常用于久病体虚者或病后恢复期。对老人、儿童均是好的药用食物。
3.绿豆能清暑解毒
绿豆被李时珍盛赞为“济世良谷”。中医认为,绿豆味甘性寒,功能消暑止渴,清热除烦。李时珍称其能“解诸热益气,解酒食诸毒,治发背疽疮肿,汤火灼伤……水调服,解诸菌毒”。故用绿豆制作的饮料,既能清热解暑,又能清热解毒。绿豆的清热之力在皮,解毒之功在肉,绿豆的皮称做“绿豆衣”。将绿豆皮晒干做成枕,名“绿豆枕”,可明目、清脑、降血压、治头痛。
4.大豆本为“豆之王”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有丰富的营养,故有“豆中之王”的美称。大豆性味甘平,功能健脾宽中,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对于不是人人都适合喝牛奶的中国人来说,将本品磨浆煮沸,就成为了营养丰富的早餐——豆浆。豆浆能补虚清火,利水化痰。长期饮用豆浆可以预防贫血、低血压、血小板减少等疾病,对孕妇还有促进泌乳的作用。每天的适用量:成人200~400毫升,儿童200毫升。
【果品类精选】
1.山楂活血消食积
山楂,又叫“山里红”、“胭脂果”,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除鲜食外,它还可制成山楂片、果丹皮、山楂糕、红果酱、果脯、山楂酒等。中医认为,山楂味酸、甘,性微温,能消食积,散瘀血。多用于消化不良的泄泻,又长于消肉积。
2.枸杞延年又养颜
枸杞子是一种已经走入千家万户的保健食品。《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坚筋骨,去疲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枸杞子味甘性平,与菊花配伍,泡水代茶饮,可以滋阴明目,清除肝火;与何首乌配伍,泡水代茶饮,能补肝肾,乌须发;每日嚼服20克枸杞子,能滋阴养颜。
3.“木本粮食”属大枣
大枣自古被列为“五果之一”,素有“木本粮食”之称。“北方大枣味有殊,既可益气又安躯”是古人对枣的营养及医疗价值的概括。大枣味甘性温,功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用大枣50克,大米90克,加水煮粥食,具有补血健脾的功能。
4.生梨清热,熟梨养阴
梨,味甘、微酸,性凉,功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本草通玄》认为其“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以本品与荸荠、藕、麦冬取汁饮,可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亦可制膏食用。“秋梨膏”即以本品为主要原料,加白糖、蛋清、蜂蜜以及化痰止咳的中药熬制而成。常服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疗效。常觉口干舌燥者亦宜。
5.益寿常吃“长生果”
花生,又名长生果,落花生。中医认为,花生味甘性平,功能醒脾和胃,润肺化痰,对于营养不良、食少体弱、燥咳少痰等病症,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与猪蹄炖食,可用于产后气血不足、乳汁减少;将花生连红衣一起与红枣配合使用,既可补虚,又能止血,最宜于身体虚弱的出血病人。但要注意霉变花生会致癌,不可食用。
【禽畜类精选】
1.猪蹄润肤又养颜
猪蹄性平,味甘咸。《本草图经》云其能“行妇人乳脉,滑肌肤”,是女性的美容食物,尤适于产后血虚、乳汁不足者食用。产后乳络不畅,乳汁清稀而少者,可用猪蹄2只,配通草、王不留行各10克,同炖至猪蹄烂熟,食肉喝汤。年老体弱,腰脚软弱无力者也可食用猪蹄。
2.牛肉使你“壮如牛”
中医认为,牛肉味甘性平,能健脾益胃,理虚弱,益气血,强筋骨。《本草拾遗》指出:牛肉“消水肿,除湿气,补虚,令人强筋骨,壮健”。故久病体虚、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者均宜吃些牛肉。
3.温阳祛寒宜羊肉
羊肉味甘性温,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历来作为补阳佳品,尤以冬月食用为宜,可促进血液循环,以增温御寒。因此,老年人、体弱者、阳气虚而手足不温者常吃羊肉有益。
4.鸭肉滋阴除虚热
鸭肉,质嫩味鲜,是人们公认的滋补妙品。鸭肉味甘咸,性凉,功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健脾补虚。体内有热、有火的人可用老鸭加姜清炖服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