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农民上大学

职业农民上大学

时间:2023-09-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着劳动分工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职业农民队伍的打造,正在促使“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高等职业院校成功牵手职业农民,也是职业教育更好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有益尝试。教育专家总结,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需要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职业农民上大学,除了“微生物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等现代专业技术的教习外,不可“偏科”,教与学都应有更广阔的视野。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是在农村时常听到的一句口头禅。如今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改观。2016年6月, 陕西省富平县20名职业农民收到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将接受为期三年的全日制高职教育。陕西高校首次招录职业农民,为中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精神写下新的注脚。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老龄化趋势严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剧,“无人种地”,已经是当下无法回避的逼仄现实。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传统农民在社会分工上不可避免会出现“分流”。一方面,大量农民工迁徙到城市,乡村“空心化”成为一种无奈、尴尬的现实;另一方面,一些坚守乡土的农民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成为种粮大户或规模经营户,即使留守在农村,依然可以“钱袋满当当”。但是这些农民的身份色彩在淡化、职业色彩在强化,和传统农民已经有了显著区别。“农民上大学”既圆了这些农民的“大学梦”,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平台。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认为,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职业农民则充分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理性选择使利益最大化。如果说传统农民是被动地适应市场,职业农民则是主动地拥抱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着劳动分工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职业农民队伍的打造,正在促使“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来自陕西的探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启示:与过去“零敲碎打”式的农技培训下乡等做法相比,以打造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重构农村劳动力结构为指向的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农民培训的一种“升级版”。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环境,将有助于孵化出高素质的职业精英。

高等职业院校成功牵手职业农民,也是职业教育更好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有益尝试。长期以来,困扰职业教育工作的一个问题是:一方面,个别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相关从业者“嗷嗷待哺”,却找不到提升的门路。而此次“职业教育+职业农民”的模式,将教育资源配置与国家政策导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效衔接,既符合职业教育本身的指向,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打通了供需两端,溢出的是人才红利。

教育专家总结,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需要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现代农业经营是一门系统性工程,除了种植技术,宏观政策把握、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缺一不可。

职业农民上大学,除了“微生物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等现代专业技术的教习外,不可“偏科”,教与学都应有更广阔的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