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真理与价值之价值观及两者的辩证统一

第节,真理与价值之价值观及两者的辩证统一

时间:2024-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评价是指价值主体运用特定的标准或尺度对价值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做出评判的活动。例如,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病人则具有直接的价值,这是价值的主体性的突出表现。

(1/19) 价值及其特征

1.价值含义: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价值构成:①主体的需要和利益;②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3.价值的特性:①价值具有客观性【考点延伸】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②价值具有主体性【考点延伸】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考点延伸】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④价值的有多维性。【考点延伸】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这就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物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

(2/19)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1.价值评价的含义: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2.价值评价的特点:

①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考点延伸】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不同,前者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考点延伸】知识性认识中,主体的状态、需要不应当影响认识的客观结果,评价性认识所认识的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因而主体的存在状态作为价值关系的构成要素必然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考点延伸】评价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人们是否正确地做出这种判断,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包括对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两个方面的认识。

3.正确的价值评价:就主体而言,价值评价与人类整体利益或要求相一致。

4.价值评价的功能:①激励作用;②制约作用;③导向作用。 【考点延伸】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3/19)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4/19) 价值和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1.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①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②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2.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考点延伸】任何成功的时间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考点延伸】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3.真理与价值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5/19) 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中的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即有用性。 价值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6/19)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指价值主体运用特定的标准或尺度对价值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做出评判的活动。 正确的价值判断,需要足够的信息量和正确的价值观,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看待问题。

(7/19) 价值评价的功能

对主体的实践活动起到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引导行动(孔子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任何观点的背后都有价值观导向(对改革看法)。

(8/19)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价值则是指客体相对主体的有用性,真理和价值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人类的实践,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9/19) 人类实践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两种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10/19) 价值的内涵及其特点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价值的特性主要有: 第一,客观性。其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二,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其三,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直接同主体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由于价值关系的形成以主体需要为中介,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主体及其需要不同而不同。例如,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病人则具有直接的价值,这是价值的主体性的突出表现。 第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第四,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11/19)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一)如何做到正确的价值评价 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价值评价的特点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知识解决的是“真假”,价值评价针对的是“好坏”。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 第三,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人们能否正确地作出这种判断,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性认识,既包括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等的认识,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需要和发展规律等的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三)价值评价的客观性与检验标准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12/19) 价值评价的作用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引导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13/19) 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出发,也可能引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取向。例如具有同样化学知识的人,有的人可能为人类造福,有的人可能制造毒品危害人民。可见仅仅拥有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14/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5/19) 真理和价值关系在实践中的应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在新形势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只有发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16/19) 价值及其特性

1、人类实践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两种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2、价值的内涵及其特点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的特性主要有: 第一,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第四,多维性。

(17/19)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观的多元特点,这并不说明价值评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1、如何做到正确的价值评价 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除了对客观事物有全面的认识之外,其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8/19) 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的作用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出发,也可能引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取向。例如具有同样化学知识的人,有的人可能为人类造福,有的人可能制造毒品危害人民。可见仅仅拥有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一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19/19)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人类的实践活动需要处理好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面临“是不是”与“该不该”的问题,这其实就涉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避免“事与愿违”、“有心栽花花不开”。 “是不是”的问题,解决的是客观事实,这是真理问题。“该不该”的问题,回答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反映的是价值问题。 2、真理和价值关系在实践中的应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在新形势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只有发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任何人类成功的实践,都遵循了两个基本尺度:一个是真理的尺度,即客观的反映事物面貌,采取符合客观实际的实践举措;二个就是价值的尺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