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跨期消费决策
消费者跨期消费的最优决策行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最优的消费决策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两期消费组合;二是最优的消费决策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约束线上。因此,消费者不超出预算约束而能实现最大效用的跨期消费组合,就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的一点。消费者跨期消费最优决策的条件为:
收入的变动和实际利率的变动都会对消费者决策产生影响。无论是现期收入还是未来收入的增加,都会使得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无论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收入增加,消费者都把它分摊到两个时期的消费上,这种行为被称为消费平稳化。实际利率上升对消费的影响可分解为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即利率的上升使得消费者收入增加,从而可以向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并把增加的收入分摊到两期消费中。替代效应即两期消费的相对价格变动造成两期消费量的变动。在第一期储蓄的前提下,利率的上升会使得第二期消费相对于第一期消费变得更便宜。也就是说由于储蓄赚到的利息更多,消费者为得到1单位第二期消费所牺牲的第一期消费减少了,则消费者应该在第一期减少消费,而在第二期增加消费。在利率上升的情况下,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增加了第二期的消费,但两种效应对第一期消费的影响是相反的,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第一期消费。因此,利率的上升既可能刺激也可能抑制储蓄,这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规模。
(2/5) 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
根据永久收入假说,消费者的收入处于变化当中,并且消费者总是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消费在时间上保持稳定。在任何一个时点,消费者总会根据当下对一生收入的预期选择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总会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修正其对一生收入的预期,并相应地调整消费。简单而言,消费的变动反映了消费者一生收人的意外变动。
(3/5)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所提出。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因此得名。按他的看法,消费与所得在长时期维持一固定比率,故长期消费函数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曲线。这不论从时间数列或从横断面观察都是如此。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另一方面内容是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示范效应”。如果一个人收入增加了,周围人或自己同一阶层人收入也同比例增加了,则他的消费在收人中的比例并不会变化,而如果别人收入和消费增加了,他的收入并没有增加,但因顾及他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也会打肿脸充胖子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种心理会使短期消费函数随社会平均收入的提高而整个地向上移动。
(4/5)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一般说来,年轻人家庭收入偏低,这时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随着他们进入壮年和中年,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会大于消费,不但可能偿还青年时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积些钱以备养老。等到年老退休,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所谓负储蓄状态。根据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5/5)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edman)的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