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第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时间:2024-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5)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考点延伸】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贾谊的《治安策》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考点延伸】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考点延伸】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上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考点延伸】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考点延伸】道德需要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就应当明智。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认为“是非之心,智也”。在古人看来,“明智”则必须“好学”,学习既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也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礼记·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人们通过勤奋学习,学以成德,学以成性,“变化气质”。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考点延伸】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