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时间:2024-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1/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还不能达到成熟或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1.毛泽东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3.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4.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2/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明显区别。

1.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

2.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三大曾从逐步发展过程、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五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做出新的概括,从九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考点延伸】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就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13) 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新增)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4/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一)不同阶段主要矛盾的概述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对主要矛盾的分析

“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1.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释放出来,人民对于崭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2.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外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5/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情问题的重要性

1.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2.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领导力量、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二)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认识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及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主义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但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列宁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还不能达到成熟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阶段。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做出进一步的阐发。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1959年底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中他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做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1)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之后,1982年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一定的分析。

(2)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3)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4)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5)十七大、十八人都既肯定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6/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里,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7/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1)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

(2)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

(3)从社会性质看,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因而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革命和建设的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8/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条基本特征。

1、逐步摆脱了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况,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9/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而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历史实践表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10/13) 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认识到其发展是一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又要认识到其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应有清醒的思想准备。

2.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我国已经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我国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工业劳动,过分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农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正处于培育发展过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仍然比较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深,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对外开放成就显著,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较大,经济发展质量还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 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11/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问题。他指出,“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当然,需要和落后都是动态的。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12/13) 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1.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应有清醒的思想准备。

2.新世纪以来,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13/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1/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还不能达到成熟或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1.毛泽东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3.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4.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1/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还不能达到成熟或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1.毛泽东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3.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4.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