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
民族资产阶级
官僚资产阶级
注:小资产阶级并不是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是中国革命的动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有区别:其主题、内容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
互相联系: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4.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5.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
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追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
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6.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
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
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设立议院
实行“君民共主”制度
7.《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方面: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
8.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包括:
兴办近代企业。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还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民用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方式外,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建立新式海陆军
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
9.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
文化教育方面: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注意:并没有废除科举制度)
10.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是: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注意:不是实行民主共和。实行民主共和是后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11.孙中山组建的兴中会提出的革命纲领主要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包括: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论战焦点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13.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
1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15.辛亥革命失败主要是指: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解决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改变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16.五四运动具备了新的历史特点,主要有:
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7.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是因为:
十月革命启示中国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苏维埃俄国宣布放弃在中国摄取的一切特权使一些先进分子产生了对于社会主义的向往
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18.1921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19.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表现在:
中国共产党是大革命的政治口号——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提出者
中国共产党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注意:不是统一战线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中国共产党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20.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和阐述的重要思想有: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21.遵义会议:
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2.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主要有:
长征中保存下来的力量,是党和红军的极为宝贵的精华
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3.“一二九”运动的主要口号有:
“反对华北自治”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4.针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统一战线内部出现的危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大口号是: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25.《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有:
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
26.党的七大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自我批评的作风
27.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原因在于: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
28.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共产党之所以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推动达成了五项协议,是因为:
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
有利于和平建国
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
2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两个务必”包含着:
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
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
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深刻优思
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优思
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
30.促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因素有:
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
民主党派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3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32.从1953年开始,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33.1956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34.毛泽东在1957年7月《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式》一文中提出的“六又”政治局面是指: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35.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这里所说的“不同的情况”是指: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
36.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