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大纲新增知识点.pdf(下载附件 2.65 MB)
2017考研政治大纲新增知识点
《马原》部分
第一章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 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 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 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 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 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 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 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 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 创造历史。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 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活动的重要动因。尊重 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 的基础。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 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毛泽 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 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 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面,“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
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在中国的传统 哲学中,古代思想家们表述过矛盾观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对我们掌握矛盾分析法具有启迪作 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运 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 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 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 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归纳和 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 的两种思维方法,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 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 证。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补充、交替使用的。归纳虽然能概括出同类事 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所得结论还不是充分可靠的,要由演绎来补 充和修正。演绎所依据的前提是事物的共性,但共性只大致地包含个性,个性也不能完全地 进入共性,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个别事物的多方面的属性。可见,归纳和演绎都具有局限性,
需要借助更为深刻的其他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 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 部分、本质的方面。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 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分析与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 之间的关系。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 进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 学的分析。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 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 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 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所以,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理 性)具体的过程,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 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马克思的《资本论》 是成功地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杰出典范。
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又有内在关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的内在要求。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 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真正 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历史是逻辑的基 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 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 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
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 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 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最后,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 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另一方 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 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 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 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一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这些方法都丰 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 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 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 本领。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 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 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 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 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关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创新思维 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底线思 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章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全面认识和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 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 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 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这是由我国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决定的。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石器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原 始社会生产资料归氏族公社所有,实行集体劳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产品。原始社 会的生活资料实行平均分配,以保证原始社会人的共同生存,由此决定了原始社会没有私有 制、没有阶级、没有剥削。
3/9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剥削社会。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是两个基本 阶级。奴隶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这种分离既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普遍使用金属工具,大量使用 奴隶进行协作劳动,出现城乡分工和体脑分工,这都有助于生产发展和文化繁荣。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农民(农奴)为基本特 征。地租是封建剥削的基本形式,集中反映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 系。封建社会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生产活动分散,规模狭小,生产技术长期处于落后停 滞状态,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
第七章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列宁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俄国实际,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 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深刻论述了社 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 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 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以及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 响。首先,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 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 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再次,它激励了殖民地、牛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 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既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那么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就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第一,探索社会主 义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 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 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 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 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实践证明,不同国家试图用同样的“ 一条道路”“ 一种模式”发展社会 主义是行不通的。发展社会主义既不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 的模式。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4/9
2017考研政治大纲新增知识点
《毛中特》部分
第六章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面对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新挑 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 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 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 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 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 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 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 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 统一。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 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 增强发展整体性。
(3)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 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 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 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 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4)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 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 速上升,但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 艰苦努力;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但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 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 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 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 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树立共享 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 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 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 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一定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从内 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 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第七章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 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 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 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 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 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 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往什么方向走,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 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走 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有主张、有定力。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 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放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而持久。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 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 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6/9
第六章
2017考研政治大纲新增知识点
《史纲》部分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938年9月至11月,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 “马克 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他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 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 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他向全党提出了普遍地深入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 习我们的历史遗产并给予批判的总结,以及调查研究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的任务。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为了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以便更好地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 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
首先,毛泽东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他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 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而1919年五四 运动以后的中国民主革命,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其次,毛泽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 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 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 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最后,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 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新民 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第九章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不少人对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再加上党和政府的 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这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1956年下半年, 一些地区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等情况。与此同时,国际上出现的波兰、匈 牙利事件,也在国内引起了一些人的思想波动。各级领导干部对此缺乏思想准备,或者束手 无策,或者习惯于把一些闹事问题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有: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 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 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强调,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 也不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表现,他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原则和办法。主要 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 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 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的方针。
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团结全 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一一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 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 分析。他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 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 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奠 定了理论基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 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 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8/9
2017考研政治大纲新增知识点
《思修法基》部分
结束语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 业,需要一代代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坚持不懈、接力前行。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接班人,到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党和国 家始终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希望青年成长成才,成为国之栋梁。党的十八大以 来,习近平强调,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青年要自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基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 恒。大学生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要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 一种生活方式。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 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 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政博览,又要关 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努力掌握为袓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让勤学成为青春 远航的动力。
二要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德者,本也一。”道 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大学生应当加 强思想道德修养,把正确的认知、自觉的养成、积极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弘扬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积极涵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做到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注重加强法律修养,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治意 识,提高法治素养,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要明辨是非,坚定自励,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到择善固守,从容自信。面对世界的深刻 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 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 人生经历。“不审不聪则缪,不察不明则过”。大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这把总钥匙对待社会万象、人生历程,做到不偏信、不盲从、不迷失,在是 非、真假、善恶、美丑等问题上作出正确判断和理性选择,展示大学生稳重自持、从容自信、 坚定自励等良好形象。
四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服务袓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代青年付出艰苦努力。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 基、久久为功。大学生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袓国、服务人民,积极奉献社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 人生价值。“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 小事当作大事干,把艰苦环境当作磨炼的机遇,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