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第三学月考历史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材料四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答案】
(1)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2)内容:梭伦的“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和汉化政策。
(3)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解析】
第(1)问,依据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代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据此分别进行分析概括。
第(2)问,依据材料二的“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材料三的“为田开阡陌封疆”、材料四的“迁洛之举”可分别概括改革的内容。
第(3)问,材料一反映了改革中新旧势力的思想交锋,说明改革阻力大;材料四反映了孝文帝巧用计策进行迁都,也说明了改革的阻力大。因此,改革者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