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壹心理专栏作者 微信公众号:璃语(crystal_words)
一、你以为你熟悉,其实你们很陌生
每年过年的时候,免不了会有大大小小的同学聚会,如果你仔细留意不难发现,其实每个人的心理往往很微妙。
还记得在职业咨询中,为了帮助来询者进行自我认知,我常常会问对方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参加同学过聚会吗?在聚会中,你可曾寻找到自己想要成为的榜样?或者你可曾发现,有没有一个同学活成了你想要的模样?”
然而每次问及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以沉默应对,有部分人告诉我,自己很少参加同学聚会;还有部分人告诉我,他觉得大家都是老样子,并不曾发现有什么不同。
怎么可能一样呢?
八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有一位在某大城市工作的同学Y谈及她的收入和生活时,我不禁流露出羡慕的神色,问她:“我多想和你一样呢!”
只见那个同学轻轻一笑,用极其轻柔的声音说:“你怎么可能和我一样?有很多东西,你永远都没法和我一样。”
我尴尬地笑笑。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位同学当年和我的关系非常要好,我不知道她是口无遮拦还是故意为之,这句话听起来隐隐有些别样的意味。
也就是从那一次开始,我渐渐明白,原来所谓同学情谊,无非就是大家在一起共度了一段读书学习的时光,但当我们从校园步入社会,每个人每天都在悄然地发生变化,而我们对彼此的认知,如果依然固执地停留在过去的记忆中,只会让自己无法端正心态,来面对客观存在的差距。
二、我们讨厌的背后,更有羡慕的成分
时隔多年回头看,当时Y说出那样的话,可能也是表达她的看法,其实她的回答中更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相同,这种观点放在任何时候都普遍适用,只是那场同学聚会之后,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回避Y,甚至不愿搭理,有些时候,如果Y出席的活动,我就刻意寻找理由推脱,渐渐地,我被自己的情绪主导,开始讨厌起Y来。
这种心态的转变异常微妙,仔细思量,我倒也不是特别讨厌她,事实上,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非常羡慕她的,她的工作环境以及丰厚的报酬,都是我不具备却非常渴望的。
王路老师说,我们需要从讨厌的人和事物上,发现自己的匮乏。
这一点,做起来实在不易。
cc
六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有一位同学K自己创业当老板了,当时整场同学聚会的气氛异常凝固,席间不少同学都K总K总的叫着,K只是微笑地应答着,聚会结束之后,K得知我住的不远,正好可以带我一段,便热情地招呼上他的车。
路上,K无奈地说起,这次他特地放下手中的事务,想和大家好好聊聊,却发现,有一堵无形的屏障横亘在彼此中间,也不知为何,连曾经和他最要好的M,看他的眼神也多了几分生疏的意味。
“是不是我太敏感了?”K笑着问我。
我说:“只能说你很在意和M的这段关系。”
K不语。
后来在这个城市,我和M在街上偶遇,谈及K同学,M倒也坦诚:“我看出来K有些孤单和失落,没办法,谁让他这么能干优秀呢?这让我的面子往哪儿放呢?”
聊着聊着,M突然说,这么多年过去,曾经在同一起跑线的同学各个境遇迥异,说没有感觉那是假的。想想看,你万分渴望拥有的生活却被一个要好的同学实现了,你会心生羡慕,然而羡慕过后,因为自己得不到,所以会感到愤怒,为了掩饰这种愤怒及羡慕,只能尽量表现的云淡风轻甚至颇为不屑,因为一旦被对方察觉到这种奇妙的情绪,自己又该怎样的窘迫啊?!
M的话如同一盆凉水浇醒了我,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八年前Y的话着实让我感受到了一阵刺痛,因为她的话提醒了我,我和她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考取的大学和专业千差万别,我们所在的城市发展水平也无法同日而语,我们遇到的男友家境更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这些差距不是我说无视就可以无视的。
这些差距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能只盯着眼前自己相形之下糟糕的处境,我需要学会看到Y身上可贵的品质,比如她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她很明白自己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她也知道自己要找怎样的男友,她今天拥有的一切,与其说是一种运气,倒不如说是源于她多年以来精心的筹划与步步为营努力的结果。
而这些品质,不正是我所缺乏的吗?
做出这种认知的转变对于当年的我来说是极为不易的,但让我欣慰的是,当我的认知切实发生了转变之后,郁结在我胸口长达两年的困扰,突然烟消云散了。
三、觉得别人厌,可能是你缺
三年前的同学聚会,有一位许久没有消息的同学D突然露了面,她当年在我们班里属于毫不起眼、也不说话的一位女生,如今混得风生水起,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嫁的也特别好,夫家在当地也算是名门望族。
整个聚会中,坐在我身旁的同学L不停地朝她翻白眼,不论D说什么,L都会从鼻子里哼出一种奇怪的声音,不知道是蔑视还是不屑。
去洗手间的时候,我听见L和另外一个同学说:“我实在受不了D扭捏作态的样子了,你瞧她勾搭男生的眼神,实在让人受不了!”
另外一个同学倒也不客气,半开玩笑对L说:“你说她勾搭男生,你也可以呀!我看你两眼冒火,是不是自己渴望被男生关注呀?”
L不再言语。
觉得别人厌,可能是你缺。
是的,当我们看不惯特来事儿的同学时,我们的潜意识里,却巴不得自己可以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当我们看不惯巧舌如簧的同学时,却恨不能有朝一日自也己能和TA一样,说出的话周全而巧妙;当我们看不惯如交际花一样的同学时,其实自己却无比渴望能有如她一般曼妙的身姿与魅力,能被人关注、受人瞩目。
只可惜,在那样的情境中,我们被自己的情绪蒙蔽了本心,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容不得比自己好的同学在自己眼前转悠,我们心甘情愿躲进自己的舒适圈内,看不见他人的长处,更不会汲取他人身上的可取之处为我所用,于是一年又一年,这样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四、撕掉那层自我保护的假象,改变才能发生
我越来越赞同一个观点,那就是,所谓感同身受根本就是一种伪命题,除非对方愿意对你敞开胸怀,而如果,对方非要缩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不愿意走出去,那么,谁也无法走进TA的世界。
这样的人生,谈不上任何改变。
看过很多成长类的文章总是在告诉我们,人要有意识地走出“舒适区”,其实在我看来,最难的就是“心理舒适区”——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当你面对一个比你混得好的同学时,你究竟要如何自处?又是如何看待对方的?
你可以选择任由自己的情绪,不去参加同学聚会,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错失一次又一次难得的体察与反思的机会,正是因为这些是你的同学,你们曾有过交集,所以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恰是眼前的同学混得风生水起,而你,依旧原地踏步,这种失落和自卑,是很难突破与直面的。
每个人之所以过得不如己意,原因不一而足,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受困于落后封闭的心智模式,在看似舒适的“自我保护”之下,真正无法放下的那个人,恰恰是我们自己。
我知道这条路会很难,但是,除了你我之外,没有人能真正帮助到自己,你我只能通过自己打开自己,学着向外界索取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能量。
上学那会儿,我们如小和尚念经一般读着《论语》中的这样几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时候的我们有口无心,从来不曾思量这些话背后的深意;等我们踏入社会,当巨大的差距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却有意无意地选择熟视无睹,甚至干脆选择逃避。
直到有一天,你不得不承认,那些你看不惯的同学们,各个活得风生水起,你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终于,他们成为你羡慕却永远够不到的人。
总有一天,我们要学会放下情绪,让理智引领我们向着人生光亮的出口进发,而这第一课就是,承认我们讨厌的同学身上,有着让我们羡慕的地方,蕴藏着我们或缺的东西,我们需要学着接纳,再进一步,就是学会寻找差距、迎头赶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