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糖果”心理学(一)

“糖果”心理学(一)

时间:2023-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实验结果显示: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上20分钟以获得两块糖。通过这种小实验,实验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小孩子的自控和判断能力与自信力,与他长大后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这就是著名的糖果效应。  糖果效应揭示了一个较为深层次的问题——忍耐力、自控力对成败的重要影响。  生活中,类似的小事屡见不鲜,它们共同重现了糖果效应的魔力,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要学会克制欲望、抵制诱惑。

一、糖果效应:如果连一颗糖的诱惑都抵挡不住,还能成就什么

  想要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高的荣誉,就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如果将更大的成就视为一块大糖果,那么忍耐和等待就是一种“延迟满足”。等待不是静止不动地守株待兔,也不是一味地压制欲望,而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糖果效应来源于著名心理学家萨勒的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

  萨勒找来一群4岁的孩子,告诉他们:“每人有两块糖,如果你们能坚持在20分钟之内不吃掉它们,等我买完东西回来,我会再给你们每人两块糖。但如果你们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再得到1块,现在就能得1块!”

  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做出的选择,因为每个孩子都想得到额外的两块糖,但又不想为此忍受20分钟;如果马上吃掉手里的两块糖,只能得到1块糖的奖励。于是孩子们陷入了犹豫不决中……最终他们做出了选择。

  实验结果显示: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上20分钟以获得两块糖。当然,他们难以控制吃糖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上,以抵制糖的诱惑,或者双臂抱头,不看糖,有的孩子干脆唱歌、跳舞,有的孩子甚至躺下睡觉——为的就是熬过20分钟。另外1/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糖,实验者一离开,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糖。

  经过12年的追踪调查,实验者发现曾经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岁了),自制能力、自我肯定、自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素质较强,而选择马上吃掉两块糖,然后得到1块糖的孩子(也已16岁了),则表现出犹豫不定、嫉妒、多疑、神经质、喜欢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等性格特点。通过这种小实验,实验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小孩子的自控和判断能力与自信力,与他长大后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这就是著名的糖果效应。

  当然,这个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绝对的,萨勒所选择的被实验者(孩子)的家教状况、成长环境,也是影响他们做出决定的因素。尽管针对4岁孩子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们以后的人格,因为在4岁至16岁期间,这12年的教育和环境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影响更大,但萨勒所揭示的这一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

  糖果效应揭示了一个较为深层次的问题——忍耐力、自控力对成败的重要影响。它还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忍耐力与决断力要融为一体。比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你可能也有这种经历:

  吴女士在公交车站等车,公交车一辆又一辆驶过,唯独她等的那趟车没有出现。她看看手表,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20分钟,她终于忍不住了,挥手叫了一辆出租车。在她坐上出租车的那一刻,她要等的那趟车缓缓开来。这时候她气愤、唠叨,因为她已经等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原本只要她多等一会儿,就会使她省去打车费了。

  生活中,类似的小事屡见不鲜,它们共同重现了糖果效应的魔力,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要学会克制欲望、抵制诱惑。在这个异彩纷呈的现代社会,诱惑实在太多太多了,它们总是把最迷人的一面展示在我们面前,却引诱我们远离自己的理想和更大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善于抵制诱惑,不被眼前的小利益迷惑,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

  西方国家原来有这样一种习俗:男子入室必须脱帽,女士戴的大檐帽进入公共场合可以不摘。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看电影的时候,一些女士的帽檐经常会挡住后面人的视线。

  虽然电影院明令通告:禁止妇女戴帽子看电影。但还是有很多女士根本不听,有一家电影院的老板听到观众的呼声后,说:“禁止恐怕欠妥,应该‘提倡’一番。”

  于是这家电影院在电影上演前,在银幕上打出一则通告:“本影院为了照顾年老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请不必摘下。”

  通告一出,女士们甚至包括一些五六十岁的妇女,都忍不住摘下了帽子。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对许多诱惑,面对诱惑时,抵制它们的最好办法是转移注意力,如果你能做到不去想,就像有些孩子那样不会一直盯着糖,他们捂住眼睛、玩捉迷藏或是唱歌,那么他们对诱惑的渴望就会减弱或暂时将其遗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