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布里丹毛驴效应:两全其美,并不完美
选择决定成败,每个人都希望做出最佳的抉择。有些人在抉择之前,往往会反复权衡利弊,再三斟酌,不知不觉陷入了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心理状态中。但是机会易逝,时间不等人,在机会面前需要的是当机立断的智慧和魄力。如果总想作出两全其美的选择而犹豫不决,就可能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这个效应是由巴黎大学的教授布里丹提出的,他证明了:在两个相反而又完全平衡的推力下,要随意行动是不可能的。对此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一头驴在两捆等质等量的草之间的选择问题。故事是这样的:
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他都从附近的农民那里买来一堆草料来喂养毛驴。出于对布里丹的敬仰,送草的农民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可让毛驴为难了,它站在数量、质量等同的两堆草之间,不知道选择哪一堆干草。
尽管毛驴有充分的自由做选择,但由于两堆草的多少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它左瞅瞅,右看看,始终无法作出决定。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站在原地徘徊不定,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犹犹豫豫,来来回回,最后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晕。
这个故事很好地表明,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个重要性相同的目标之间,对自己先完成哪个目标犹豫不决,他很可能一个目标都无法实现。所以,在决策的过程中最忌犹豫不定、迟疑不决。如果习惯于犹豫,反反复复地比较孰轻孰重,就容易错失良机,最后一个机会也把握不住。正如孟子说的那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面对多个选项时,我们应该当机立断。
一个农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时被洪水冲走,农民慌忙之中跳入水里救起了妻子,孩子却不幸被水冲走。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有的人说农民做得对,因为妻子不能死而复生,孩子没了可以再生一个。有的人说农民做得不对,应该先救孩子,因为孩子死了无法复活,而妻子没了可以再娶一个。
有位记者听说了这个故事,就找到了那个农民,想知道农民下水救妻子和孩子时的想法。农民对记者说:“我当时什么也没有想,洪水袭来时妻子离我最近,我便先抓住她往岸边游,等我再次返回去救孩子时,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听了农民的话,你觉得他做得对不对呢?其实我们根本不能武断地用对与错来评价农民的做法。妻子和孩子对农民来说都十分重要,到底孰轻孰重,很难有个明确的答案,但在危急的情况下,如果农民考虑妻子和孩子哪个重要再去救人,那么结果可能一个人也救不上来。
“布里丹毛驴效应”告诉我们,决策只在一瞬间,如果徘徊不定,犹豫不决,就会错失机遇,酿成严重的悲剧。幸运的是,农夫没有陷入布里丹毛驴的困惑,他的简单思维帮助他顺利做出了决定,最后尽管没有得到两全其美的结局,但也不至于两手空空,遗憾终生。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这位农民那样,很多人有追求完美的心理。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就反映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有个漂亮的女孩,一天两位男子同时来她家向她求婚。住在东边的男子长得很丑,但是家财万贯,家在西边的男子相貌英俊,但是家里很穷。
女孩的父母无法决定选择哪位男子,就问女儿。女儿略带羞涩,不好意思说话,母亲就说:“你想嫁给哪个就露出哪边的胳臂。”
结果女孩把两个胳臂都露出来了,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她原因,她说:“我想在东家吃饭,西家住。”
试问这个女孩追求完美的心愿能够实现吗?她很可能永远也实现不了这种愿望。追求完美有时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我们应该摒弃,努力从实际出发,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牧童到深山里玩,偶然间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们各抱一只爬到大树上,两树相距数十步。
过了不久,老狼回来了,发现小狼崽不见了,就去寻找。
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崽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嗷乱叫,老狼闻声赶过来,气急败坏在树下乱咬。
老狼就在两树之间不停地奔跑,最后累得气绝身亡。
追求完美没有什么错,但过分追求完美,往往到最后把事情搞得一点都不完美。要知道,任何一项决策都不是完美的,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只要最终的整体利益是有利于我们的,这些不足和缺陷带来的损失就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应该有长远的眼光,有大局意识,学会舍小取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