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量子心理学”
什么是“量子心理学”?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这样的。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2013年年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参会代表达400余人。身为副会长的廖皓磊在其主题讲座“发展心理学‘终极篇’--从‘奈何桥心理’谈濒死体验’上,提出“量子心理学”的新概念.
廖皓磊教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全面诠释了在丧葬心理学咨询中无法回避的“濒死体验”“心灵互动”“死亡”“灵魂”等基本概念,并运用门捷列夫学、整合医学、灾害医学、临终关怀学、医学阐释学、丧葬心理学、社会行为学、道家文化学、量子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磁学等十多门交叉学科的原理,来阐释“濒死体验的十大主要特征”、“心灵感应的六大特征”等这些在国内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咨询实践中无法回避,却在主流媒体中极少提及的基本概念。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勇闯国内学术界的“理论禁区”的科学探索精神,赢得了到场的会员的充分肯定。业内学者认为:“量子心理学”的提出是心理学界的一个重大突破,是量子物理学最新科研进展(尤其是量子纠缠、量子超远距离的隐态传输等技术)为传统心理学的“心灵感应”现象,提供了客观的、科学的理论支持。
廖皓磊教授借用新华网报道“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获得国际量子通讯奖”等科学事实,将量子物理学中的“量子纠缠”“量子隐态传输”等特殊现象“嫁接”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特别提出了人体“一元二形四态”的新学说。他指着手边的水滴说到:“水--这么简单的物质都具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及气态)的特征,我们人类这个‘万物之灵的形态’,难道说就只有您眼中这‘唯一的’一种状态?”正是武汉大学特别宽松的学术环境,让我们的哲学思维更加清晰,更加关注我们曾经忽视多年、本应归属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基本概念--灵魂。这个长期被“宗教”“唯心主义”等长期垄断的概念领域,的确应该及早地回归到量子物理学+量子心理学等科学领域的怀抱。
廖皓磊教授非常激动地说: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里就提出“死而未亡者寿”;老子认为:“死”和“亡”是两件事,并不像现代人们所认定的“单一事件”停止呼吸就画句号了。为了全面阐释“量子心理学”的新观点,他在年会上连续讲了三场,以致有的会员就连续听了三场,到会的会员们都非常认可他提出的“人体一元二形四态”新学说,即每个人体具有“二种形态”--即人体凝聚态(或者称为固态、宏观态、显态、肉眼可见的躯体状态)和人体粒子态(或者称为量子态、气态、微观态、隐态、肉眼难见的意识状态)。人体凝聚态还可进一步分为“觉醒纠缠态”和“睡眠纠缠态”;而人体粒子态也可进一步分为“体内纠缠态”和“体外纠缠态”。
为了更好地去理解这个“古老而又陌生的新概念”,廖皓磊教授还总结出了量子心理的十大主要特征:具有“生命性”(因依附于生物体);具有“遗传性”(如人类的性格遗传,有其父必有其子);具有极高速的移动性(几乎接近光速--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光速是一切物质速度的极限);具有出入不同机体的“交流性”(如民间常说的“灵魂出窍”);具有“永存性”(超微物质也同样遵循--物质不灭定律);具有量子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如“薛定谔的猫”的生死未定现象);具有量子物理学的“隐态远传性”(如心灵互动);可产生能量(可影响其周边的状态);人类肉眼“难以发现”,用传统物理学仪器“难以检测性”;具有夜间活动的“灵敏性”。
廖皓磊教授还特别提醒,尽管量子物理学领域的新研究还需要全球科学家们进一步的验证,也特别期待全球性大型科研项目--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成果的早日公布,但这些期待并不影响我们人类的想象和演绎推理,冥思静观所整合出的各种相关规律性的知识;他说,在量子物理学获得的最新的成果之日,也将是“量子心理学”完善之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