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超个人心理学的钻石理论述评

超个人心理学的钻石理论述评

时间:2023-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超个人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是在马斯洛等人的策划领导下产生的新流派,自诩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自我超越、各种转换的意识状态,重视人的精神、价值及终极意义。方法上,超个人心理学并不否认实证研究的方法,而且还吸收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有益方法。下面以钻石理论中的人格、本体、坑洞及治疗方式为线索依次进行介绍。但无法普遍论证始终是超个人心理学面临的一大困境。坑洞理论是钻石理论的核心。

超个人心理学的钻石理论述评

1 概述

1.1 超个人心理学概述

超个人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是在马斯洛等人的策划领导下产生的新流派,自诩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它是西方思想与东方哲学及宗教的神秘主义结合的产物。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自我超越、各种转换的意识状态,重视人的精神、价值及终极意义。

在研究的基本取向上,超个人心理学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它不仅关注个人及其潜能的充分实现,而且更加关注超越个人的经验和精神生活,即将个人的生命与外部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的精神领域”。方法上,超个人心理学并不否认实证研究的方法,而且还吸收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有益方法。但由于其所研究对象在实证上还有一定难度,很多理论的科学支持不足,因此超个人心理学还处于心理学中的边缘位置。

1.2 阿里及其钻石理论概述

哈米德·阿里是阿拉伯裔的美国心理治疗学家,笔名阿玛斯。其提出的钻石理论结合了东方宗教、伊斯兰教泛神论等宗教的共通之处,认为人存在着一个完满、充满潜能的没有冲突的核心,而外在的情绪、自我概念、行为习惯都是防御性和虚假的,带有显著的社会建构论色彩。钻石理论运用精神分析和身体训练等方法,试图使人超越“坑洞”和自我建构的人格,发展自身纯粹的精神能量,逐渐去伪存真,回归真我。

阿里认为,自我是由处于核心的“本体”和覆盖在“本体”外部的“人格”构成(由于阿里所说的“人格”着重的是传统心理学人格中后天形成的价值观、性格等,认为它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下文中只要是钻石理论中所提到的“人格”,都是指人格中后天形成的部分。),人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人格取代了本体,致使个体和本体脱离导致。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童年产生的坑洞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填补、逃避这些坑洞无意识中成了人格形成中的核心力量。下面以钻石理论中的人格、本体、坑洞及治疗方式为线索依次进行介绍。

2.1 “本体”

阿里认为本体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本源性的精神,它不分善恶、没有恐惧、匮乏、冲突,充满能量、圆融完满。本体的概念,与佛教中的“佛性”(类似的名称还有本心、自性、道、阿赖耶识等)相似,人人皆有,是一种清净、没有冲突又包含了一切可能性的潜能。本体具有爱、价值感、与人联结、力量感等品质。本体不会消失,但个体会和它失去联系。与本体失去联系的个体会感到缺失和痛苦。

本体需要个体透过自己习惯的人格、防卫机制等发现,这个过程会带来痛苦,同样也会带来解脱和超越,一旦发现,本体就会得到发展。一系列发展本体的方法被阿里称为“内在工作”。但如果不进行内在工作,本体就会始终蛰伏。

阿里对本体的描述是模糊、抽象的,一部分原因是:本体这个存在超出常识理解的范畴,所以并不容易用已有的语言、概念加以描述概括。未经训练的人往往察觉不到自己的本体,所以仅靠语言来描述就如同告诉只活在春夏秋三季的生物冬天是什么一样。但无法普遍论证始终是超个人心理学面临的一大困境。

2.2 “人格”

阿里认为,“人格”是人们处理外界冲突的后天产物,包括过去的经验、理想、概念及身份所组成的。人格遮盖着本体、扭曲了事实,并且会造成痛苦。

婴儿初生时活在全然的本体中,没有冲突和界分。初生儿一旦开始成长,他的人格就会借由与环境,尤其是跟父母的互动而逐渐拓展。因为大部分的父母认同的都是他们的人格而非本体,所以他们无法认出或鼓励孩子活在本体中。几年过后,本体逐渐被遗忘,人格便逐渐取代了本体。本体被不同的身份所取代。这些身份、经验和概念会变得越来越坚固,因而逐渐形成了人格。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自然而然地相信这个人格结构就是他真正的自我。

阿里认为,人格寻求自主和身份的驱力,其实是一种扭曲的心理反射;人们真正欲求的是自己的本体,但是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会转而欲求他的人格所要求的身份、品质和其他具体的需求。实现它们会带来一定的满足,但事实上只是暂时麻痹了自己真实的需要,因此个体不会真正的因此满足,反而会越来越感到空虚和分裂。由于并未意识到根本上的问题,不满足的个体会继而在原来的道路上追求更多更高的目标,从而陷入无止境的欲望之井。

阿里不否认人格的动力、适应作用:“拥有人格并不是坏事。你必须拥有它。缺少了它,你根本无法生存。”而之所以强调人格的虚假性,是为了让人们回归自我、超越限制:“如果你错把人格当成了自己真正的身份,那么你就是在扭曲事实,因为你并不是你的人格。”一旦自我概念受到质疑,个人的信念也会随之坍塌。

2.3 坑洞理论

坑洞理论是钻石理论的核心。阿里认为大部分人都充满了坑洞,坑洞是指成长过程中造成并难以抹去的创伤或匮乏,如不被承认、不被关爱等,类似于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缺失性需要。不同的是,这些创伤或缺失如果发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刻下极深的烙印,甚至会伴随一生。坑洞不一定会被意识到,但却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人格往往就是逃避或填补童年坑洞的防卫机制的总和。而坑洞让人痛苦的真正原因是个人与本体失去了联系。

“当你感受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空洞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

2.4 “内在工作”

为了解脱人格、超越坑洞,从而发展本体,需要一定的方法和内在努力,阿里称这样去伪存真的工作为内在工作。阿里认为,我们的情绪、人格、坑洞虽然是虚妄的,但却是找到本体的途径,尤其是负面情绪往往能提供很多线索。最主要的方法是由禅宗的修行方法发展出的:在负面情绪升起时,不强化、不抗拒,只是静静体会和深入自己的感觉。简单来说,强化指为情绪命名、找理由;抗拒指个人常用的各种防御机制如转移、抑制、隔离等。这些活动会让个体失去认识自己的机会,因为它们都在制造虚妄。人们往往非常恐惧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坑洞,如果不是刻意,几乎一定会加强或抗拒它,实际上都是在逃避。但如果能做到不强化不抗拒只是静观,就会发现它们并没有那么可怕,恐惧会在这一刻被超越。随着内在工作的进展,原本不被意识到的坑洞也会被意识到,同时也会明白人格只为了防御或填补它。虚伪的人格被意识到后,本体就会逐渐呈现。

2.5 钻石理论中涉及的其他重要品质

阿里认为,尊严、热情、真诚、爱、价值感、慈悲、信任、无畏、好奇心等都来自,它们是本体不同的呈现,就像钻石的不同切面。而且具有坚韧精确的特点。这也是钻石理论名字的由来。这些品质能有力的支持内在工作,并会随着内在工作的进行愈发显现。

尊严:尊严是指对真相的重视,即使真相中包含了痛苦。对真相的尊重是与生俱来的。

价值:阿里认为对大部分人来说,价值就是超我认可的价值,是满足个人趣味的趋乐避苦。但随着内在工作的进行,价值感会变成对本体的体验,不再依赖外界。

慈悲:慈悲意味着真正的关爱,它并不是为了消除痛苦,而是引领人们认清真相。认清自己的过程让人感到痛苦,慈悲能让人承受痛苦。慈悲不是情绪上的同情,情绪是短暂的,仅在情绪上同情等于纵容。

信任:信任意味着允许自己暴露脆弱的一面,与此同时,也就不再需要保护自己了。信任不意味着消除痛苦,而是允许自己暴露痛苦,并信任自己有能力超越。

奋斗:放纵可能是对任何事物的沉溺,忧郁、忙碌、批判、依赖、拖延、赞同……人格中的任何一种态度,都可能变成沉溺的对象。时间并不能改变它,只有奋斗、持续不懈的努力可以。

好奇心:对天堂的渴望和对地狱的恐惧都是人的牢狱,但好奇心指向的是喜悦与真理,它是一种真诚的力量。

3.1 积极的人性论

钻石理论继承了精神分析的核心,两者都认为,人们可以意识到的内容,很多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或个体内在互动建构而成的。某种程度上它们都是虚假的,但却被个体当成了真实。而与传统精神分析相比,钻石理论更强调精神性。钻石理论认为被人忽视的内在是完整没有冲突的,是精纯的生命能量,没有善恶的界分。越接近自己的本体、就越能远离虚妄、消除不必要的冲突、带来真正的价值与能量。而弗洛伊德着重的是人类无意识中动物层面的欲望。直视人的本性,似乎只有欲望和邪恶,善与创造只是升华的结果或力比多的宣泄,难免让人觉得沮丧。相比之下,钻石理论更加积极、并具有指导健康发展的意义。

3.2 强调根源性

钻石理论把一切问题归结于与本体失去联系,虽然略显简单,“本体”也难以证实,却能解释很多问题。如欲望、空虚感、无意义感、不满足感。因为与本体的脱离,个体寻觅不到自我,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和真正的欲求,才会用无效的方式填补坑洞。研究如何达到具体目标、如何解决具体问题固然很有必要,但对目标和问题本身的质问也是需要的。

3.3 更长久的幸福感

钻石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即使通过努力达成了愿望,人却依然无法满足;以及欲望为什么会无限扩张的问题。从阿里的理论来说,这都是本体被遮盖、用错误的方式填补坑洞造成的,而这种错误的欲望追求不会带来满足或解脱。当今社会,道德束缚已经不像从前严苛,人们面临的更多问题可能不再是过度压抑欲望、而是过度追求欲望。不少年轻人不断恋爱以找到合适的对象,苦于赚钱以为拥有更多物质就可以快乐,但事实上却并不满足。这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也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原因。这些追求当然不是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是出于填补坑洞、满足虚荣,那么是不会带来满足的,而且欲望会无限扩张。“满意度”“幸福感”的调查虽然体现了人性关怀,但如果是在虚妄的追求上暂时的幸福与满足,也许只会造成欲望的扩张。从阿里的理论来说,这都是本体被遮盖、用错误的方式填补坑洞造成的,而这种错误的欲望追求不会带来满足或解脱。因此阿里的理论也许更有实践意义。

3.4 负面情绪的价值

在钻石理论中,负面情绪的价值得到了正视。愤怒、恐惧、悲伤等不愉悦的情绪,一般只被提及两种作用:(1)即时的警示。如愤怒能拒绝伤害,警告对方;恐惧能让个体远离危险等。(2)进化意义:当个体受到威胁、伤害、失败等会感到不愉悦的情绪,从行为主义上说这是一种惩罚,个体会为了避免不愉悦的感受在以后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钻石理论提出了负面情绪的另一层价值——它们是超越自我的途径,透过负面情绪,可以察觉坑洞和虚伪人格,并获得能量。如果能静观这些情绪不去抗拒,会意识到自己的恐惧并不可怕,同时会获得更多的力量和勇气。

4.1 难以证实

“本体”是钻石理论的基础,而本体是难以证实的。潜意识虽然也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任何成人都具有潜意识层面,要证明并不难;当精神分析运用于病人时,所产生的疗效也有一定的说服力。而钻石理论的效果在旁人眼里也许并不明显。但本体需要经过去伪存真的过程才可以显现、发展,发展出的“本体”可能只是想象出来的,是新的建构。如何证明本体确实可以体验到、体验到的又不是新的建构产物,阿里的回答无外乎“证悟的一刻自然会确信”。证悟之说,也许是对于高级意识层面的合理答案,也可能只是一个高明的借口。

4.2 群体代表性差

钻石理论是作者多年来对加州和科罗拉多州内在工作团体的谈话结集而成。参加这个成员的人群都对修行、悟道有向往,从这些人身上的得出的理论的普遍性值得怀疑。但至少对于相似人格的人是有一定效果的。

参考文献

[1] [美]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

[2]杨韶刚.超个人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叶浩生.质化研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J].心理科学,2008.

[5]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