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社会比较研究述评

国内社会比较研究述评

时间:2023-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正式提出“社会比较”一词后,学者们就对社会比较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近年来,我国有关社会比较的研究日趋丰富,取得了一定成就。为此,国内的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社会比较相关研究时都会着手进行社会比较问卷的编制。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正成为影响心理健康越来越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研究还发现,社会比较对女大学生的身体意象会产生显著影响

方必基,刘彩霞,许欣悦,李先瑞

【作者机构】 赣南医学院

【信  息】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P104-105,110页

【 分 类 号 】 C91

【 关 键 词 】 社会比较  研究  述评

【摘  要】 社会比较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是指当个体在缺乏具体、客观的评价标准时,通过与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用于评估自己的能力及观点的渠道或方法。自心理学家费斯廷格(Festinger)正式提出“社会比较”一词后,学者们就对社会比较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近年来,我国有关社会比较的研究日趋丰富,取得了一定成就。随着新方法的广泛应用,未来有关社会比较的研究,仍会表现出持续的生机和活力。



1954年,心理学家费斯廷格(Festinger)在总结和整合社会影响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社会比较”一词。社会比较一经提出,就吸引了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在我国,有关社会比较的研究也日趋丰富,取得了一定成就。

费斯廷格将社会比较界定为个体想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以及有没有能力做什么的一种动机[1]。此后,许多学者都对社会比较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吉尔伯特(Gilbert)认为,社会比较就是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包括能力、观点、健康状况、学业成绩等)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2]。综合各家的观点,可以看出,社会比较是指当个体在缺乏具体、客观的评价标准时,通过与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用于评估自己的能力及观点的渠道或方法。

文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者主要采用实验法(包含情景模拟法和内隐联想测验)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社会比较进行研究。

实验法主要是设置一个场景,通过控制各种无关变量,考察被试在假定场景中相关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常用的方法是先让被试阅读或观看相关材料,以营造不同的社会比较气氛,进而研究被试的社会比较类型以及不同比较类型与相关心理和行为变量的关系。研究者在探讨不同社会比较类型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社会比较在媒体对女大学生身体意象影响中的作用,考察利他人格和情境因素对于个体捐赠策略的影响等研究中都使用到了这种方法。另有研究者在研究社会比较中的嫉妒时,充分考虑到社会比较的内隐性,在设置一定情景后运用内隐与外显两种测验方式测量嫉妒的存在。情景模拟法实施起来很方便,且情景可以假设成多种不同的类型,从而得到多方面的数据。但是,情景模拟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情景毕竟不是真实的,个体在真实情境下和假定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和反应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必然降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极大影响研究的信度。同时,不同被试的受暗示性程度也不一样,忽略个体间的这种差异性也会使得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此外,个体的行为反应还可能受到真实情景中诸如情绪、他人存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个体在模拟情景中的心理与行为反应与真实状况存在差异。

问卷法是指向被试呈现由诸多问题构成的标准化调查表,让被试在没有干扰的情境下自主作答,通过书面作答的形式来测量个体心理和行为反应的一种研究方法。社会比较研究常用的调查问卷是由布兰顿(Blanton)、吉本斯(Gibbons)和布恩克(Buunk)等人于1999年编制的社会比较倾向量表[3]。王明姬于2006年完成了该量表的中文修订版,结果显示该量表的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4]。研究者在进行社会比较对“极大化者”和“满意者”两种决策者的差异影响,精神疾病患者的场依存——场独立认知风格与社会比较的关系,大学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社会比较对群际关系中偏见形成存在的影响等研究中均采用了该量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模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差异,该量表虽经修订及信、效度检验,但量表所存在的跨文化差异性仍无法避免。此外,该问卷也只是测量了被试群体社会比较频率的不同,无法对被试群体社会比较的方向、内容和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测量。为此,国内的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社会比较相关研究时都会着手进行社会比较问卷的编制。国内常用的社会比较问卷有阳柳青于2005年编制的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5]。研究者在探讨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自我评价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社会比较特点与自我评价如何影响心理幸福感、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社会比较、归因方式的关系等研究时均采用了此问卷。另一个常用的问卷是由徐晓飞在2005年编制的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问卷[6]。研究者在探讨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高考生考试焦虑与社会比较的关系等研究时均采用了此问卷。此外,学者谢延明在进行大学生社会比较与职业期望的关系研究时也自编了一份大学生社会比较问卷[7],但此问卷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不够广泛。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社会比较问卷很多都是由硕士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时自编而成的,测验的内容很容易受到特定被试群体的影响,从而限制了问卷的使用范围。同时,被试还可能受到社会期望和角色期待等心理效应的影响,加之社会比较的内隐性等特点,使得被试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从而对问卷的信效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编制一份高质量、多用途的社会比较问卷就显得尤为必要。

俗话说,“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可俗话又说,“货比三家方可买,有比较方可进步”。可见,比较内容、比较方式和比较策略等的不同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迄今为止,研究者广泛研究了社会比较与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学业行为和工作的关系。

1.社会比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研究者通过研究,探讨了不同的比较方向、比较类型对我国大学生焦虑的影响。在大学生社会比较与嫉妒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社会比较与嫉妒心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从而证明了社会比较对嫉妒存在的影响[8]。研究还发现,社会比较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9]。对中学生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显示,社会比较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呈显著相关关系,而且社会比较和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的成就目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0]。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正成为影响心理健康越来越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2.社会比较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自我概念是自我的主要成分,是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情况的综合认知。通常,社会比较会与其他因素一起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研究发现社会比较及其各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概念及总体自我概念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研究还发现,社会比较对女大学生的身体意象会产生显著影响,当女生进行差异比较时会出现对比效应,从而产生消极表象;进行相似比较时则会出现同化效应,从而产生积极表象[11]

3.社会比较与学业的关系研究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社会比较相关显著,两者之间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1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比较与学业的关系。初中生学业社会比较、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压力的研究显示,学业社会比较与学业自我效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社会比较与学业的关系研究提醒我们,合理利用社会比较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巨大的正效应。

4.社会比较与工作的关系研究

薪酬满意度与社会比较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员工在薪酬方面的社会比较主要有四个维度,即自我比较、外单位比较、本单位比较、家庭比较。其中自我比较的影响范围最广,力度最大。此外,社会比较还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研究发现教师在向上比较对比和向下比较认同中会产生职业倦怠,在向上比较认同和向下比较对比时则不会产生职业倦怠。另有研究发现,向上比较会产生攀比心理,向下比较则会产生从众心理,不合理的社会比较会使求职者在择业时产生浮躁不安的心理。综合已有研究可知,社会比较在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会明显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常用的情景模拟法和问卷调查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降低了研究的生态效度,使研究的信效度大打折扣。因此,新方法的运用将是社会比较未来研究的趋势。如今,认知神经科学、脑电测量等技术已比较成熟。社会比较与新方法的结合或许能让其有更充足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探究社会比较的生理、心理机制。在研究内容方面,前人的研究对于社会比较中的动机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研究。然而,个体在进行社会比较时,必然涉及比较的动机问题。此外,有关社会比较的干预策略研究也严重不足。如何有效地引导个体进行科学合理的社会比较以促进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纵观社会比较几十年的研究发展轨迹可知,随着新方法的应用,社会比较将和更多领域进行结合,未来有关社会比较的研究,仍会表现出持续的生机和活力。

[参 考 文 献]

[1]Festinger L.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J]. Human Relations, 1954, 7(2): 117-140.

[2]Gilbert D.T., Giesler R.B., Morris K.A. When Comparisons Arise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yg, 1995, 69(2): 227-236.

[3]Blanton H, Gibbons F X, Buunk B P, et al.When better-than-others compare upward: choice of comparison and comparative evaluation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99, 76(3):420-430.

[4]王明姬. 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中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5): 302-305.

[5]阳柳青.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2005.

[6]徐晓飞. 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5.

[7]谢延明. 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职业期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1.

[8]李扬. 大学生社会比较、嫉妒心理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研究——以民族院校N为例[D].长沙:中南民族大学, 2013.

[9]洪冬美. 大学生自尊、社会比较倾向对其幸福感的影响探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35): 209-211.

[10]陈朝珍. 自我效能感、社会比较与成就目标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1, 26(8):927-932.

[11]杨晓莹. 社会比较在媒体对女大学生身体意象影响中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1): 52-68.

[12]张保. 中学生社会比较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4): 392-394.

[责任编辑:曾 宏]

[收稿日期] 2015-12-06

[作者简介] 方必基(1978-),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 2014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XL1401),赣南医学院2014年度校级重点科研课题(ZD201407)。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6)06-0104-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