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蕴含深厚,韵律悠远,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为绝句、律诗,它们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发人深思,具有价值上的代表性和教学上的实用性。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儿童既可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提高综合素质。然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接触的文学作品多为活泼生动、趣味盎然的寓言故事,仅苏教版教材中一、二年级儿童文学作品就占90%以上。他们对古诗缺乏了解,认知结构中缺少成型的接受线索和认知图式,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有限,所以语文教学大纲对低年级古诗的教学目标定得较低,但古诗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诗中评议的美妙,获得情感体验,不下一番苦功夫可不行。所以,对低年级学生的古诗教学上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乾嘉学派”的过度吹毛求疵追求句读;二是浅淡疏化流于浅表丧失了古典文萃的精气神。根据二年级儿童在接受视野活泼生动的儿童文学较多,认知结构中对儿童文学的接受模式较成熟的特点以及二年级儿童喜读爱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的特点,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结合诗情画意,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诗情画意,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年级学生的脸就是一张晴雨表,天真无邪的他们情绪就表现在脸上。根据他们的情绪变化去把握教学,运用情绪管理去调控古诗教学,通过情感体验去丰盈古诗教学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除了显而易见的喜怒哀乐等,还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比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这和古诗教学既需要感性体会又需要深入理解是默契相合的。本文将基于沙赫特情绪理论探讨《登鹳雀楼》的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有生理表达、外部表达(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等)和心理表达三个层面。即情绪的产生是由于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者之间的整合作用[1]。其中,认知因素在情绪形成环节起重要作用,它是对当前情境的评估和过去经验的回忆。作为学习个体的学生对生理变化的认知性解释对情绪体验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孩子接收到情绪感染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表达在相互作用[2]。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结构。
江苏教育出版社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古诗5首,第一首《静夜思》以“文包诗”的形式出现,第二首就是《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首规范的五言绝句。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在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这一要求层面上,学生没有明显的文言文和现代文意识,不懂文体不知句读,这是学生首次尝试给古诗做注释。相对于《英英学古诗》对《静夜思》逐字逐句的解读,以“文包诗”的形式,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而《登鹳雀楼》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在学生视野中,学生能调动认知结构、图式不多。由此笔者根据情绪理论就此对于古诗学习的思考为:
语言凝练,言简意赅是古诗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然而这也造就了古诗教学单从文字入手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困境。基于心理学中的认知角度考虑,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造知识的过程,教师只能影响这一过程,但无法替代这一过程,只有真正让学生主动起来,才能使积极主动、活跃的思维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3]。《登鹳雀楼》一课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笔者在上课开始就和学生聊童年、讲起笔者和弟弟在夕阳下捡鸭蛋的事情,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的谈话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逐步将讲述重点、学生注意力引导到日落西山这一着眼点上来。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适当联想,谈出自己的初步感受。教师的感受出来了,那么诗人的感受在哪里?诗人有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是怎样感受的?进而引导学生大声读古诗。学生读完,老师范读,学生老师一起找差距,师生互评直到书声琅琅诗意浓。这个时候再组织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谈出自己的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优美的画面紧紧地吸引住了,急切的阅读古诗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了。部分学情较好的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感受、诗人的感受之外说出学生自己的感受了。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只需要稍作指点,但是作为教师我一定要关注全局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片中的事物。学生们在观察后都能很快的找出例如:夕阳、西山、云彩、黄河、大海、楼,然后出示全注音的古诗全文,在学生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文字与古诗文字相对应。学生们在一一对应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学习的兴趣在这里得到了初步激发。此时,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已经形成,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认知结构也得到了唤醒。
读的第二个层次是在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板书完课题,笔者又让学生读了古诗。与之前不同的是,笔者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疑问也要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学习方法上一是引导他们使用手边的学习资料如字典,二是结合插图及平时的生活经验,三是组内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小组成员学习上共同的难点并参与全班交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这简单的四句诗中,“白日”一词,有违学生的心理期待。根据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多把“白”理解成白色。于是,便问:“假如你是诗人,如果让你来描述,你会把太阳描述成什么样子的?你会怎样形容太阳?”进而追问“太阳是红色的,为什么诗人说是白色的呢?”这时学生的认知矛盾变产生强烈的冲突,从他们蹙眉思考、聚精会神的样子作为教师可以感受到他们剧烈的心理变化,尤其是情绪方面的焦虑、紧张等复合冲突。教师逐步引导。原来诗人表现的是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呢?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一过程中,“白日”等词语的解释就突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从而引发了学生情绪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语音、语调、表情、眼神等表达出来,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变化、把握变化,择机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变化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与其他文本的不同,进而产生对诗的强烈情感效价,引发共鸣。倾听、共情、悦纳是教师应有的姿态,这样的姿态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感同身受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诗人的心情和旷景,以此悟出诗的哲理这在心理学上实质就是控制条件调整心理机制以达到相似情绪体验的问题。根据沙赫特的情绪理论,“只有登高才能望远”“人要登高望远”这两种最朴素的情绪的产生源于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者的整合作用。其中,认知因素中的对相似情境的评估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4]。因此,笔者安排学生回忆起自己登高望远的情境、评价诗人登高望远的情境进而体会意境。
(1)说一说。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还原意境。可以布置学生在放学回家路上观赏天空景色。仔细观察傍晚时候的太阳,从颜色、形状、动静等方面引导观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学生自己发现傍晚的太阳和平时我们观察到的太阳有什么不同时,也会暗自为诗人这一看似有违常理实则炼字妙笔而叹服的。这样做更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演一演。“依山尽”,你是怎样理解“依”的?相机给出依是依着、靠着的意思。“你能做出“依”得而动作吗?你能给“依”组个什么样的词?”趁机,找两名同学,一名扮演太阳,一名扮演山峦,两位同学联手出演《落日》这一剧本。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在课堂上丰盈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3)画一画。“欲穷千里目”,什么是目?学生会很快的反映出来目就是眼睛。那么千里眼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有怎样的缘由?趁机老师可以给孩子讲述“千里眼”的故事。和孩子一起,重温古代先人的殷切期待和美好向往,体会他们质朴大胆的想象能力。这是对一节课的扩展,更是对孩子想象力的扩展,你能把老祖先的向往实现吗?你会怎样实现它?诗人想看尽千里之外的地方他能看到些什么呢?你能把这些都画出来吗?
笔者顺势引导学生作画。在绘画中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美的因素,以此营造静谧的心境。“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在平稳持续的心境中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本来,古典文学就有诗画同源的传统。回本溯源,也许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惊喜,更多的可能。语文教学不是一道证明题,而是一道开放题。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始终贯穿,学生们从观画到作画,从先画后文字到先文字再作画,在兴致昂然的学习氛围中吟哦成诵,可谓一气呵成。
(4)辩一辩。诗歌语言高度精炼的概括与文本跳跃性的特点,为学生留下许多情节空白。任由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真的是这样吗?请大家来辩一辩。真理越辩论越明了。孩子在唇枪刀剑中,你来我往,激活思维,震撼头脑。从“你不登楼怎么看到更远的景色”到“登上楼也不一定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再到“不登楼不踏出那一步就永远不会成功”,学生们逐渐明了:重要的不是能不能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而是你有没有踏出那关键的一步。重要的是积极向上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开拓者的决心。
当然,在这一环节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把握好方向,及时引导,防止辩论跑偏。作为一名新老师,其实这是最吃力的地方。不建议教师用强制性的话语要求学生必须如何具体操作,但又必须有效管理好班级秩序和教学纪律[5]。建议遵循情绪理论,体会学生感受,以真心换真心。先融入到孩子中去,让孩子明白他们那样做的意义。倾听孩子心声,愿意和孩子谈条件也要学着拆分孩子的条件。
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情绪是点燃兴趣之火。他们对外部世界最外显的反应就是情绪,对学习最直接的反馈就是情绪。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就像王维诗中所言:白水明天外,碧峰出山后。要让孩子体会诗的真谛也要让学生明白的理解诗中字词的含义。可以说,低年级古诗教学既要明句读又要悟情思。在情绪的激发、调整功能的引导下实现突破。
一堂课,一篇练笔,一幕话剧,一幅画,一场小辩论。文学素养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语文学习中,急功近利切切要不得。文学是美的,需要美的情感去陶冶去洗礼去充盈。和孩子一起打开语文之门,来把握古诗特点,传播古典精粹。
参考文献:
[1]孟昭兰.当代情绪理论的发展[J].心理学报,1985 (02).
[2]王潇,李文忠,杜建刚.情绪感染理论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08).
[3]陈英和,崔艳丽,王雨晴.幼儿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及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03).
[4]刘国雄,方富熹.儿童朴素情绪理论发展的近期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6(03).
[5]邱莉.教师课堂情绪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1).
(责任编辑:涂 艳)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6)03-0095-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6.03.018
收稿日期:2016-05-01
作者简介:刘 燕(1992-),江苏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