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50-60 年代,拉扎勒斯在"新面貌"运动中起这积极作用。这场运动的核心是把人们的兴趣集中于动机和防御怎样形成的知觉问题上,从而有助于个体的实际行为与环境的要求和制约协调一致。他和 R.麦克利里一起进行了"亚概念"的研究(1951),结果证明人们能够无意识地区别威胁性与非威胁性刺激。
研究历程
拉扎勒斯因其在心理压力、应对和适应以及认知、情绪和动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而闻名。关于应激的应对过程,他提出了认知评价的重要性,认为生活过程中的其它因素都是以认知评价为转移的。
他主张环境的刺激与情绪反应之间,还有认知评价存在,一个人对环境刺激进行认知评价之后,才会进一步产生反应。他提出情绪和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有关,则将心理压力与应激视为持续性的个人与环境关系下的产物。
他和同事苏珊(Susan Folkman)将压力(stress,或译应激、紧张)定义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特别关系,藉由个人的评价将其视为重担或超过他或她所能负荷,且危及他或她的健康。这个定义包含三个重点:
压力是一种交流状态(transaction) ,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交流的重点是评估个人的心理情境。
该情境必须为构成威胁的、挑战的或有害的。
他指出:是主观压力而不是客观压力产生问题的。也就是事件是否会产生压力就看人们如何诠释它,只有人们感觉到他们无法应付环境的要求时才会产生压力。
为了证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是产生压力的重要因素,拉扎勒斯做了一系列的经典研究。它让人们去看宣传锯木工人工作安全而有着许多恐怖事件的影片。
其中有一位工人被锯子锯断手指;还有一位工人操作圆锯不当,而使木片飞出造成其同事的死亡。这种情况应该是客观的事件,并会使人多少都感觉些压力。
他指出,这都跟人们如何看待此一经验而定。有一群先经过指导的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较能采取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而未经过指导的观众就会产生心跳加快的感觉。相较之下,先经过指导的观众会将这些产生压力的情况视为正常,所以采取近乎医学观点来看待这些意外,而不会像一般人一样那么怕见血 [1]。
心理应激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他和苏珊提出"认知 - 交互作用"的应激模式,成为该领域非常有影响的理论。在这一模式中较准确的一种应激定义把应激描述为"既不是环境刺激,也不是个人的性格,更不仅仅是一种反映,而是在需求与不以疯狂或死亡为代价的处理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应激只有在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需求的能力之时才存在。
如果某人应对能力很强,应激便不会产生,即使是旁人可能把这种需求看成了应付的极限。反过来讲,如果某人应对能力很弱,应激就会产生,即使在旁人看来这种需求会轻易解决。
依据拉扎勒斯和苏珊的观点(1984),心理应激是一种人和环境的特殊关系,该环境被个体认为是某种负担,或被评价为超越了他(她)能力并危害着他或她的健康。因此他特别强调进在相同强度的应激源作用之下,应激反应的可塑性和个体差异性,引入了"认知 - 评价 - 关系"的中介机制。他特别强调研究应激的情绪反应,这比过去对应激反应的弹性或伸缩性的压力 - 张力物理性质的虎克定律更易理解,更加符合人性与心理学规律。
应激引起的负性情绪反应可有愤怒、恐惧、焦虑、羞惭、罪恶感、幸福感、骄傲、释负和爱慕。只了解一个人处于应激反应状况是不够的,如果了解应激引起的情绪反应的情绪反应性质,就可以多少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如愤怒、易激惹或焦虑倾向。对应激源(stressor)的评估在地明确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评估过程包括 6 个决定性的因素:
与个体直观的利害关系;
利害关系的大小;
与个人价值观的联系(引起骄傲、羞愧、愤怒等不同性质的情绪反应);
归因、应激的形成原因,属于可控性或不同控性;
个体能否应对;
预期应激事件的发展倾向。
而评价的重点则包括伤害或损失、威胁和挑战的评价,其中每一项都具有不同的应付和适应结果。
伤害(harm):为已经造成的心理损伤;生气、厌恶、失望或悲伤。
威胁(threat):为伤害的预期;担心、焦虑或害怕。
挑战(challenge)为个人克服困难所具备的信心;兴奋或预期。
通过评估过程,同一应激源才对不同个体产生性质与强度不同的情绪或行为反应。拉扎勒斯认为,我们评估情境时,会经历几个阶段:
初级评估(primary appraisal):就是评估压力来源的严重性。这不是最必要的,但是在次序上是最先要做的。人会在潜意识中思考"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对我而言是严重的、好的、坏的还是无关紧要的?"。 此时的评估结果如果是"重要的",并非"无关紧要的",人就会继续展开第二阶段的评估。
次级评估(secondry appraisal):初级评估之后,对自己控制状况或处理伤害、威胁、挑战的能力形成了自我的印象。此时会思考三个问题,"什么样的选择最可行?"、"我可以用哪些策略来减轻压力?"、"有效吗?"
重新评估(reappraisal):当得到有用的新讯息时,评估总是能够改变。重新评估不一定每次都会减少压力,有时也会增加压力。
次级评估决定了我们感受到的情绪,因此,认知先于情绪出现。当个人相信他们能做某些事情时,就会产生改变,亦即当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调适压力时,压力就会减轻。在评估过程中,人很有可能同时采取行动去验证。
如果当他采取了行动没有产生解决问题的效果,他会尝试继续采取其他策略,但如果不断失败,压力就会逐渐的产生,程度由弱到强。若压力一直存在,得不到释放或缓解,它就会同慢性病一样变成心理上的消极障碍,对人产生持久性的负面影响。如果个人在第一个阶段的初级评估中,就不认为该刺激会对他构成压力,并非坏的,或非常严重的问题,则不会进入次级评估,压力也就不会存在。
人物提出论证-比较的激励效果
生活中,人们常常拿自己和其他人在某方面进行比较,这会对人产生何种影响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
向上的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更好的他人做比较)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但同时也会引发正面的激励效果(Lazarus & Folkman, 1984; Taylor et., 1990; and Wood, 1989)。
相反的,向下的社会比较(将自己与较差的他人做比较)则被证明可达成自我增强的效果,因为这样的比较可透过对比效果(Contrast Effect)而引发正面的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