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时代的焦虑,中国人压力全球第一

时代的焦虑,中国人压力全球第一

时间:2023-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的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职业压力可导致患病概率增加35%,过早死亡概率增加2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在缓解压力的认知性策略这个研究领域当属先锋。拉扎勒斯认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是消极的,或者自己的资源不足以应对这种不利处境,问题就出现了。实际上,拉扎勒斯认为,人们往往倾向于采取一种特定的应对模式。

研究显示,压力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等同于被动吸烟,而被动吸烟是人们在工作环境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过去的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职业压力可导致患病概率增加35%,过早死亡概率增加20%。


2015年7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新视野”号探测器飞越近年来刚被降级为矮星的冥王星。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研究组负责人邀请一位曾经参与探测项目的航天员讲话。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研究人员就是皇后乐队吉他手布赖恩·梅。很多人不但能在一个领域名噪天下,同时还能在另外一个平行的领域颇有建树。实际上这是一条让他们摆脱职业压力的“逃生路线”。


西班牙《趣味》月刊2015年11月号:

如果说梅有着天体物理学家和音乐家的双重身份,那么著名导演伍迪·艾伦则坦陈自己最大的乐趣来自吹奏黑管。实际上,比起1977年凭借《安妮·霍尔》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更愿意和自己的爵士乐团一起表演。爱因斯坦热爱音乐,是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曾说:“我脑中时常回响起音乐。我可以用音乐来解读我的一生,而且我的大部分人生乐趣来自音乐。”为何双重天赋在成功人士当中是一个常见现象?其实人们可以从爱因斯坦的话中找到答案。拥有另外一个精神世界有助于舒缓压力。


时常转换一下注意力是释放压力的关键。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人们工作效率会更高。为此要允许大脑暂时短路,而拥有一项完全不同于人们的职业的爱好是最佳减压方法。


就在2015年夏天“新视野”号掠过冥王星的同时,斯坦福大学的数位科学家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研究显示,压力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等同于被动吸烟,而被动吸烟是人们在工作环境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过去的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职业压力可导致患病概率增加35%,过早死亡概率增加20%。


坏消息是,压力可能对机体造成破坏性后果;

好消息是,对身体造成的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如何应对当今社会强加的压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在缓解压力的认知性策略这个研究领域当属先锋。他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对某种情况的评估要比该情况的客观特征更加重要。


某些心理历程启动之后,压力便随之出现了。如果人们将正在发生的情况视为危险情况,或者人们认为自己掌握的资源不足以应对这种情况,警报机制就会启动。反之,人们就会保持平静。拉扎勒斯认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是消极的,或者自己的资源不足以应对这种不利处境,问题就出现了。实际上,拉扎勒斯认为,人们往往倾向于采取一种特定的应对模式。


在某一年龄阶段,通常是青少年阶段,会发生一次转变,随后应对压力的心理模式就会自动开启。当人们启动警报机制,就会采取一种特定的应对模式,而且每个人的模式各不相同。有些人从小就开始学着如何从压力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有些人则从情感上规避压力。有的人能够启动自我控制的机制,有的人尝试寻求社会支持,还有的人采取逃避策略。


文章称,这些策略在某些情况下适用,但在其他情况下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当产生的后果超出承受能力时,人们就会有意识地改变应对压力的方式。在决定是否改变应对策略之前,人们会判断过去那种无意识的应对方式是否会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在评估效果之前,人们应当将压力分为两种:好压力和坏压力。


如果警报机制启动后,人们会自发地应对压力,并且自认为有应对的能力,这时候的压力就是好压力。如果人们出于兴趣选择了一项职业,并且清楚自己通过学习就能通过相关水平测试,那么这就是一个好压力的例子。


另一方面,如果人们被迫启动警报机制,并且自认为在困难面前无能为力,那么这时候的压力就是坏压力。如果人们并非自愿学习,或者人们自认为无法通过某种水平测试,那么这就是一个坏压力的例子。


除了内在感受,压力过大还会有外在表现。警报机制启动后,人们会变得更加敏感,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例如很容易就会大声哭喊、出现沟通障碍或者注意力涣散等。这种形式的压力就是坏压力,因为它会影响到人们周围最亲近的人,并且会导致人们与亲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更糟糕的是,此后人们还会为曾经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在判断是否需要改变应对压力的方式之前,人们应当对压力展开分析。有些人很容易冲动,总想立刻解决所有问题,并试图掌控全局。这些人只要想到要做某件事,无论是否是必须做的,都会雷厉风行地完成。


如果控制局面的可能性较高,那么这种应对压力的方式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就是好压力,压力结束后,人们会体会到满足感。然而,如果出现人们完全无法控制的局面,例如一位亲人患病或者同事凭借裙带关系爬上了原本属于你的职位,那么情况如何?恐怕很多人都会成为坏压力的牺牲品,甚至连原本拥有的东西也很可能一并成为陪葬,最终陷入压力叠加压力的恶性循环。


应对压力的方式不会永远有效,因为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不会在人们一生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奏效。更糟糕的是,在这种情况面前,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警报机制也包括不然自己感觉那么糟糕的机制。因此人们要花很长时间才会感到自己身陷压力之中,反而是身边的人比人们更早发现这种情况。然而,科学家指出,在如何摆脱压力方面还是有章可循的。


首先,人们应当选择何时向压力开战,而何时最好按兵不动。上世纪50年代末,旧金山的两位科学家迈耶·弗里德曼和雷·H·罗森曼警告说,某些人的行为模式可能诱发心脏疾病。他们通过研究发现,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罹患心脏病。这类人做事风风火火,缺乏耐心。他们似乎时时刻刻都在躁动着,走路和吃饭的速度都很快,说起话来像打机关枪,而且时间观念很强,这也使他们更喜欢制订计划并努力按时完成。最重要的是,他们非常争强好胜,总是希望比别人更加优秀。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A型性格的人总是感觉到周围的环境不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自尊。他们总是处在战斗状态,而不考虑这么做是否值得。后来的很多研究显示,过于争强好胜的人更容易陷入压力之中,同时罹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科学家尝试找到到底是哪个因素导致A型性格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疾病。


文章称,杜克大学的神经学家雷德福·威廉姆斯发现,A型性格的更容易罹患心脏病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首先,他们的生活喜欢更加不健康:抽烟、失眠、大量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吃不健康食品等。其次,他们的性格直接导致疾病。威廉姆斯指出,A型性格人会持续分泌大量压力激素,一天下来,他们的血压会多次升高,心跳也常常加快。


威廉姆斯通过研究发现,这两个因素导致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并且压力比其他人更大。他还发现,这类人更具攻击性,并且更容易生气。这种情绪与压力有着直接关系,使这类人特别容易与人发生争执。


密歇根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经常生气的人过早死亡的概率比其他人高3倍。因此很多研究人员建议人们不要总是与天斗、与地斗。那些面对压力能够泰然处之的人遇事总是先问问自己哪些事值得做,而哪些事不值得做。


文章称,专家还建议,要想摆脱压力,首先要掌控自己的生活。上世纪60年代末,华盛顿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托马斯·霍尔姆斯和理查德·拉厄对丧偶、离婚、分居、入狱、亲人去世等数十种人们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并为其打出了分数。他们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分数在150分以下的情况,人们感受到的压力很小。分数在150至300之间,人们在未来数月内感受到压力的可能性增加了50%。如果分数超过了300,感到压力的可能性骤增90%。从那以后,霍尔姆斯和拉厄的社会再适应量表就成为测定一个人是否感受到压力的标准。然而,还是存在例外情况:有些人经历的情况分数并不高,但却时常感到压力;有些人分数远远高于300,但却表现得十分冷静。


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就是控制感。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迈克尔·沙伊尔指出,在生活中遇到重大转折、冲突甚至灾难的人在感到事态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很可能被坏压力压垮。例如,那些生活在敬老院、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其衰老的速度通常快于那些至少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平均死亡时间也早于后者。


文章称,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增强控制感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应对压力。例如,有规律地饮食、睡眠有助于人们对抗坏压力,同时增强人们对个人时间的控制感。在某些看起来已经失控的情况下,专注于人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非常重要,即便人们能做的只是微小的一部分,哪怕人们做的并不能扭转大局。


此外,放松和放空自己也有助于缓解压力。德国维滕-黑尔德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走路姿势也能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假如让一个情绪正常的人含胸驼背地走路,此人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得低落。研究人员指出,这是因为这种垂头丧气的走路姿势会让人们联想起生活中的糟糕时刻。他们还做了相反的实验,让一个人昂首挺胸地走路,结果发现实验参与者的情绪明显变得高涨。


文章称,也许这就是很多专家建议人们多多参加体育运动以缓解压力的原因。艾奥瓦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沃森指出,运动能够迅速有效地改善情绪。他指出,运动能够强健心脏,增加血液流量,而这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还有研究显示,体育锻炼能够增强某些认知能力。但沃森指出,最重要是,运动能让人们的肌肉放松,并且暂时远离棘手的问题,而这才是缓解压力的关键。


文章称,放松是很多人用来缓解压力的方法。瑜伽、呼吸训练和按摩都是能够让人们的机体放松的有效途径。让自己暂时放空也是不错的选择。跳舞、打坐、玩电子游戏甚至追剧都是让自己暂时放空的好方法。还有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种“双重生活”。无论如何,人们都要坚信,虽然压力无处不在,但人们永远能够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编译/刘丽菲)


压力是时代的焦虑 

是什么让中国人压力全球第一


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发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上海、北京分别以80%、67%排在城市前列。其中“工作”、“个人经济状况”、“来自老板的压力”排在前三位。



中国人压力全球第一


压力背后无非是个“钱”


压力到底来自于哪里?雷格斯的调查显示,“工作”、“个人经济状况”、“来自老板的压力”排在前三位。三者的背后无非就是个“钱”字。


经济发展下的欲壑难填。有学者指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享受着500多年的历史积累,其中的原始积累长达300年,而我们的积累刚刚开始。别人300年的焦虑,我们要在30年内消化。膨胀的欲望带来的是急剧增加的压力。就像日本著名经济战略家大前研一所说,“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乏思考的社会现象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病。”如何最快、最多地获取物质资源,成为人们背负的最大压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养家糊口的主要责任,当社会应提供的医疗、养老、教育等福利保障不够完善时,个人身上的担子就显得尤其沉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认为,中国人目前处于“生,生不起;死,死不起”的状况,就连殡葬这样本应属于社会保障的项目,都变得唯利是图。


光宗耀祖的传统文化。夏学銮说,在西方人的教育里,孩子从小要学会尽一份社会责任;而在东方,尤其是儒家传统教育里,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好好学习,长大光宗耀祖,为家族增光。这导致很多人成年后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学校一定要考第一名,在单位一定要当上领导,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思进取,没有出息。在这样的环境中,压力总是如影随形。


缺少心灵的出口。压力就像洪水,蓄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释放。然而,多数中国人的选择是压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李新影指出,很多国人即使出现了失眠、厌食、胃痛等躯体反应,也没有意识去挖掘问题的根源。缺乏心理学常识,使得人们不愿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往往认为:一、只要找心理医生,就代表有病;二、心理科学不值得信任;三、花钱找人“聊天”,不值。西南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杨东也认为,多数中国人不习惯像西方人那样,理性解决心理困扰,他们或隐忍在心底,或干脆通过发火来宣泄,很少求助专业人士。


过劳死、抑郁症、自杀、焦虑,全都来自于压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造成日本大量中青年人因过度疲劳而猝死。如今,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一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巨大的工作压力是导致过劳死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企业存在员工经常加班的现象。《中国之声》报道,我国职场人仅三成能享受带薪休假,全世界最短。《生命时报》一项调查也显示,所有受访白领中,仅12.28%的人认为自己完全健康,超过四成人觉得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调查显示,目前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患精神障碍疾病,其中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抑郁症和焦虑症人数急剧上升。如今,抑郁症困扰着中国2600万人。《柳叶刀》预计,中国患抑郁障碍的人群,有可能达到6100万,且绝大多数从未就诊。虽然抑郁症的病因很复杂,但压力过大、持续得不到排解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中国的自杀人数目前排在世界首位。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每天有3000人自杀,其中由于职场压力所导致的自杀,在近年内上升了两倍。据估计,中国每年有11万左右的自杀者,多处于15岁—34岁,其中近一半是精神健全者。


“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这已经成了中国人普遍的焦虑。当压力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人所感觉到的焦虑,就从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变成了精神障碍疾病。在中国,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自杀未遂者中,近四成患有焦虑症。住房、工作、婚姻成为引发城市居民焦虑的主要诱因。


远离这个时代,显然是不可能的。杨东认为,寻找心灵寄托可以作为自己减少不满、排解压力的方式之一。不管是哪种信仰,其所贯彻的处世之道都会让你心态更平和、减少因欲望过强而产生不良情绪的机会。


专家提示,当你出现易忘事、做怪梦、下巴疼痛、牙龈疼痛出血、重度痛经等症状时,就要认真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压力过大了。玩节奏适中、画面轻松的休闲游戏,多吃牛奶、海带、鱼肉等富含钙和维生素B1的食物,都能帮人暂时远离压力,让身心得到放松。


压力是时代的焦虑 焦虑是社会的伤痕


的确,如调查显示,在中国,繁忙是都市人的一种现实状态,在代表高效与创造价值的同时,还与紧张、压力如影随形。


不论调查数据是否精准,但活在当下人人都“压力山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身处底层的人们,为生活发愁;身居社会中间层的普通市民,忧心就业、房子、子女教育;即便是被社会认定最具幸福感的公务员,抑郁、焦虑的“官心病”时时刻刻也在缠绕;甚至,连幼儿园小朋友也经常把“郁闷”挂在嘴边。


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工作第一、生活第二,成了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现实状态,大家被集体无意识的“成功”观念左右着。在人人力争上游的同时,身体透支、情感透支、工作家庭难两全、物质精神只能单丰收。我们常常感觉很累,时时表现得很焦虑。而这种压力产生的焦虑,几近成了这个时代挥之不去的忧愁。


压力到底来自精神层面,还是来自肉体,我们有时真的分不清。每天,我们忙着各自以为重要的事情,但总是忙到忘掉了目的。待到回头,又开始迷茫,精神上极度空虚,心灵上没有依托,甚至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我们没法像从前那样,通过工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被为所欲为的一己私欲所占据着。有时成功能够带来短暂的满足感,但内心依旧挥不去疲惫。我们每天按照社会标准度过的一个个“有用的一天”,但始终达不到幸福的标准。


于是,压力成了这个时代的焦虑,而焦虑又是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一种流行病。这个被各种感官刺激和无聊空虚所包围的时代,宁静与从容找不到生存的土壤。整天陷入焦虑与空虚的人们说着这个世界如何浮躁,但好像从来没有人打算去改变,是没有精力、没有心情,亦是因为焦虑与浮躁存在的理由遍地都是。


生活被压力填满,时代为焦虑所扰。这是现代化路上所必须经历的阵痛,这是发展速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个急剧转型的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刺激和挑战,制度不完善与社会不公,又在加剧着中低层民众的焦虑。大多数人除了必须面对诸如医疗、就业、住房等保障不健全的民生问题,还要应付拼爹、贪腐等社会不公现象。没有心理排泄渠道的生活方式,导致社会心理的严重失衡。而这种失衡,又强化了人们对现存状态和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与不信任。


全民压力带来的“全民焦虑”,成了时代的病症。而这样一个被焦虑阴影笼罩的社会里,失序与暴戾成了一种自然。人们无处发泄,极易将焦虑外化为暴力。除了依旧坚忍、沉默的大多数外,有的甚至走向了极端。近些年,社会自杀率上升和无直接利益冲突案件的增多,就是极其明显的信号。于是,焦虑既是个体心理的困扰,又成了刻在这个社会的一道伤痕。它不仅关乎着个体的幸福,更关系着这个社会的稳定。摆脱个体所面临的“压力山大”,甩掉时代所困扰的焦虑,是时候成了我们必须思考的社会命题。有句古话叫做“欲速则不达”。也就是说,我们在成功的征途中,在急速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上,在急剧转型的社会里,要放平心态,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机会,给社会一份能让灵魂跟得上发展的宁静与从容。


这份宁静与从容,当然包括个体追求的心态转变,但更重要的,是促使社会公平的制度构建。当一个社会能提供更公平的发展机会,提供更健康的生活环境,乃至能安抚人心的价值观时,我们的焦虑,或许才不至于如今天一样沉重地让人透不过气来。(华商报)


新闻观点


是什么让中国人的压力全球第一?中国人面临种种压力是不争的事实,看看国人那不断扩张的腰围、那一个个焦急彷徨的眼神和来去匆匆的身影,就不难发现中国人真的很忙、很急、很累。单房子、车子、票子,就足以让现代人压力不堪。物价涨得比胡子还快但工资涨得比眉毛还慢,要想过得好,只有无奈地拼命硬干了。现代人的压力源于生活现实,但更多的是膨胀的欲望与现实的差距,膨胀的欲望和严酷的现实急剧增加了现代人的压力。而要疏解中国人的压力,需要疏浚社会上升渠道,重塑公平正义,给更多人以希望,也需要每个人压缩膨胀的欲望,关注自己精神与心灵的满足,切勿舍本逐末,让沟壑难填的欲望剥夺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


微言大义


这份调查结果引来了无数网友的吐槽,很多网友表示自身压力过大,也有不少网友对压力背后的诱因进行了反思,寻求解决的药方。


压力山大,你幸福吗?


反思:压力大无非为了“钱”,值得吗?


拿命去换工作,值得吗?中国人的工作方式值得思考。


压力背后无非是个“钱”!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乏思考的社会现象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病。


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人才扎堆挤入大城市掠夺各类资源,争夺发展机遇,导致交通拥挤、房价上涨、竞争加剧,压力巨增,客观上也造成区域发展差异。承受不了压力往边缘疏散,由东向西,由大都市向中小城市疏散,缓解压力,平衡发展。


需要反思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定义。


一批批贷款买房的人没空考虑社会矛盾,天天赚钱,然后结婚买房娶妻养老。这悲哀的一生。


上班族们总是各种不满足,钱少的压力大,钱多的也压力大,都是因为钱啊,就不能有点别的追求吗?压力都是我给你,你给他,他给我,这种不健康的传递只会使得上班族的压力越来越大,减压得从自身开始进行反思,在生活里找点“钱”以外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