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压力给身体带来危害

压力给身体带来危害

时间:2023-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显示,压力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等同于被动吸烟,而被动吸烟是人们在工作环境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在缓解压力的认知性策略这个研究领域当属先锋。拉扎勒斯认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是消极的,或者自己的资源不足以应对这种不利处境,问题就出现了。实际上,拉扎勒斯认为,人们往往倾向于采取一种特定的应对模式。

西媒称,2015年7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新视野”号探测器飞越近年来刚被降级为矮星的冥王星。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研究组负责人邀请一位曾经参与探测项目的航天员讲话。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研究人员就是皇后乐队吉他手布赖恩·梅。很多人不但能在一个领域名噪天下,同时还能在另外一个平行的领域颇有建树。实际上这是一条让他们摆脱职业压力的“逃生路线”。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2015年11月号文章称,如果说梅有着天体物理学家和音乐家的双重身份,那么著名导演伍迪·艾伦则坦陈自己最大的乐趣来自吹奏黑管。实际上,比起1977年凭借《安妮·霍尔》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更愿意和自己的爵士乐团一起表演。爱因斯坦热爱音乐,是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曾说:“我脑中时常回响起音乐。我可以用音乐来解读我的一生,而且我的大部分人生乐趣来自音乐。”为何双重天赋在成功人士当中是一个常见现象?其实人们可以从爱因斯坦的话中找到答案。拥有另外一个精神世界有助于舒缓压力。

文章称,时常转换一下注意力是释放压力的关键。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人们工作效率会更高。为此要允许大脑暂时短路,而拥有一项完全不同于人们的职业的爱好是最佳减压方法。

就在2015年夏天“新视野”号掠过冥王星的同时,斯坦福大学的数位科学家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研究显示,压力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等同于被动吸烟,而被动吸烟是人们在工作环境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过去的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职业压力可导致患病概率增加35%,过早死亡概率增加20%。

坏消息是,压力可能对机体造成破坏性后果;好消息是,对身体造成的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如何应对当今社会强加的压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在缓解压力的认知性策略这个研究领域当属先锋。他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对某种情况的评估要比该情况的客观特征更加重要。

文章称,某些心理历程启动之后,压力便随之出现了。如果人们将正在发生的情况视为危险情况,或者人们认为自己掌握的资源不足以应对这种情况,警报机制就会启动。反之,人们就会保持平静。拉扎勒斯认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是消极的,或者自己的资源不足以应对这种不利处境,问题就出现了。实际上,拉扎勒斯认为,人们往往倾向于采取一种特定的应对模式。

在某一年龄阶段,通常是青少年阶段,会发生一次转变,随后应对压力的心理模式就会自动开启。当人们启动警报机制,就会采取一种特定的应对模式,而且每个人的模式各不相同。有些人从小就开始学着如何从压力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有些人则从情感上规避压力。有的人能够启动自我控制的机制,有的人尝试寻求社会支持,还有的人采取逃避策略。

文章称,这些策略在某些情况下适用,但在其他情况下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当产生的后果超出承受能力时,人们就会有意识地改变应对压力的方式。在决定是否改变应对策略之前,人们会判断过去那种无意识的应对方式是否会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在评估效果之前,人们应当将压力分为两种:好压力和坏压力。

如果警报机制启动后,人们会自发地应对压力,并且自认为有应对的能力,这时候的压力就是好压力。如果人们出于兴趣选择了一项职业,并且清楚自己通过学习就能通过相关水平测试,那么这就是一个好压力的例子。

另一方面,如果人们被迫启动警报机制,并且自认为在困难面前无能为力,那么这时候的压力就是坏压力。如果人们并非自愿学习,或者人们自认为无法通过某种水平测试,那么这就是一个坏压力的例子。

文章称,除了内在感受,压力过大还会有外在表现。警报机制启动后,人们会变得更加敏感,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例如很容易就会大声哭喊、出现沟通障碍或者注意力涣散等。这种形式的压力就是坏压力,因为它会影响到人们周围最亲近的人,并且会导致人们与亲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更糟糕的是,此后人们还会为曾经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在判断是否需要改变应对压力的方式之前,人们应当对压力展开分析。有些人很容易冲动,总想立刻解决所有问题,并试图掌控全局。这些人只要想到要做某件事,无论是否是必须做的,都会雷厉风行地完成。

文章称,如果控制局面的可能性较高,那么这种应对压力的方式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就是好压力,压力结束后,人们会体会到满足感。然而,如果出现人们完全无法控制的局面,例如一位亲人患病或者同事凭借裙带关系爬上了原本属于你的职位,那么情况如何?恐怕很多人都会成为坏压力的牺牲品,甚至连原本拥有的东西也很可能一并成为陪葬,最终陷入压力叠加压力的恶性循环。

应对压力的方式不会永远有效,因为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不会在人们一生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奏效。更糟糕的是,在这种情况面前,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警报机制也包括不然自己感觉那么糟糕的机制。因此人们要花很长时间才会感到自己身陷压力之中,反而是身边的人比人们更早发现这种情况。然而,科学家指出,在如何摆脱压力方面还是有章可循的。

首先,人们应当选择何时向压力开战,而何时最好按兵不动。上世纪50年代末,旧金山的两位科学家迈耶·弗里德曼和雷·H·罗森曼警告说,某些人的行为模式可能诱发心脏疾病。他们通过研究发现,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罹患心脏病。这类人做事风风火火,缺乏耐心。他们似乎时时刻刻都在躁动着,走路和吃饭的速度都很快,说起话来像打机关枪,而且时间观念很强,这也使他们更喜欢制订计划并努力按时完成。最重要的是,他们非常争强好胜,总是希望比别人更加优秀。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A型性格的人总是感觉到周围的环境不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自尊。他们总是处在战斗状态,而不考虑这么做是否值得。后来的很多研究显示,过于争强好胜的人更容易陷入压力之中,同时罹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科学家尝试找到到底是哪个因素导致A型性格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疾病。

文章称,杜克大学的神经学家雷德福·威廉姆斯发现,A型性格的更容易罹患心脏病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首先,他们的生活喜欢更加不健康:抽烟、失眠、大量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吃不健康食品等。其次,他们的性格直接导致疾病。威廉姆斯指出,A型性格人会持续分泌大量压力激素,一天下来,他们的血压会多次升高,心跳也常常加快。

威廉姆斯通过研究发现,这两个因素导致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并且压力比其他人更大。他还发现,这类人更具攻击性,并且更容易生气。这种情绪与压力有着直接关系,使这类人特别容易与人发生争执。

密歇根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经常生气的人过早死亡的概率比其他人高3倍。因此很多研究人员建议人们不要总是与天斗、与地斗。那些面对压力能够泰然处之的人遇事总是先问问自己哪些事值得做,而哪些事不值得做。

文章称,专家还建议,要想摆脱压力,首先要掌控自己的生活。上世纪60年代末,华盛顿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托马斯·霍尔姆斯和理查德·拉厄对丧偶、离婚、分居、入狱、亲人去世等数十种人们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并为其打出了分数。他们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分数在150分以下的情况,人们感受到的压力很小。分数在150至300之间,人们在未来数月内感受到压力的可能性增加了50%。如果分数超过了300,感到压力的可能性骤增90%。从那以后,霍尔姆斯和拉厄的社会再适应量表就成为测定一个人是否感受到压力的标准。然而,还是存在例外情况:有些人经历的情况分数并不高,但却时常感到压力;有些人分数远远高于300,但却表现得十分冷静。

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就是控制感。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迈克尔·沙伊尔指出,在生活中遇到重大转折、冲突甚至灾难的人在感到事态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很可能被坏压力压垮。例如,那些生活在敬老院、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其衰老的速度通常快于那些至少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平均死亡时间也早于后者。

文章称,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增强控制感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应对压力。例如,有规律地饮食、睡眠有助于人们对抗坏压力,同时增强人们对个人时间的控制感。在某些看起来已经失控的情况下,专注于人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非常重要,即便人们能做的只是微小的一部分,哪怕人们做的并不能扭转大局。

此外,放松和放空自己也有助于缓解压力。德国维滕-黑尔德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走路姿势也能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假如让一个情绪正常的人含胸驼背地走路,此人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得低落。研究人员指出,这是因为这种垂头丧气的走路姿势会让人们联想起生活中的糟糕时刻。他们还做了相反的实验,让一个人昂首挺胸地走路,结果发现实验参与者的情绪明显变得高涨。

文章称,也许这就是很多专家建议人们多多参加体育运动以缓解压力的原因。艾奥瓦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沃森指出,运动能够迅速有效地改善情绪。他指出,运动能够强健心脏,增加血液流量,而这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还有研究显示,体育锻炼能够增强某些认知能力。但沃森指出,最重要是,运动能让人们的肌肉放松,并且暂时远离棘手的问题,而这才是缓解压力的关键。

文章称,放松是很多人用来缓解压力的方法。瑜伽、呼吸训练和按摩都是能够让人们的机体放松的有效途径。让自己暂时放空也是不错的选择。跳舞、打坐、玩电子游戏甚至追剧都是让自己暂时放空的好方法。还有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种“双重生活”。无论如何,人们都要坚信,虽然压力无处不在,但人们永远能够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