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阿伦森的认知失调理论

论·阿伦森的认知失调理论

时间:2023-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除此之外,美国心理学家 E ·阿伦森在他的《社会性动物》一书中也渗透了自己的认知失调理论观点,并借此研究和解释了很多社会心理现象。阿伦森的认知失调理论既包含认知失调理论的这一基本内容,又有与其他社会认知理论的不同之处。其假设之二与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相似。所以,阿伦森建议在教育中使用轻微惩罚,当然这种轻微惩罚也要足以遏制错误行为,以便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以改变认

论 E ·阿伦森的认知失调理论

摘 要: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一致性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理论,其中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纽科姆的认知均衡理论、奥斯古德的认知和谐理论以及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除此之外,美国心理学家 E ·阿伦森在他的《社会性动物》一书中也渗透了自己的认知失调理论观点,并借此研究和解释了很多社会心理现象。

关键词:认知失调理论;阿伦森;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一致性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理论,其中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纽科姆的认知均衡理论、奥斯古德的认知和谐理论以及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除此之外,美国心理学家E·阿伦森在他的《社会性动物》一书中也渗透了自己的认知失调理论观点,并借此研究和解释了很多社会心理现象。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认为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做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阿伦森的认知失调理论既包含认知失调理论的这一基本内容,又有与其他社会认知理论的不同之处。

一、阿伦森社会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假设

阿伦森的认知失调理论假设之一是人们相信自己是正派、公平、善良、聪明和有价值的人。但是人们常常为了获得个人利益而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事情,那么“我是正派、公平、善良的人”与“我做了不好的事”,便构成了足以引起认知失调的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采取各种方式达到协调,通常的做法是歪曲客观世界。减少不协调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自我防卫行为,以此来保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阿伦森把减少不协调的行为称作“非理性的”,因为它妨碍人们学习重要事实或发现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假设之二与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相似。费斯汀格认为人是理由化的动物,人们没有那么多想使自己正确的动机,而有相信自己正确的动机在遇到与自己已有认知相左的信息时,人们会做出改变,或是改变已有认知,或是歪曲外部信息。在此基础上,阿伦森则认为人们除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之外,在减少不协调行为的同时,还能进行理智而具有适应性的行为,还具有努力使自己正确的动机,这样,人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断成长。否则,如果一个人花费所有时间来保护自我,专心于减少不协调,他就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把自己的错误掩盖起来,甚至把错误当作优点。

假设之三,人们通常认为自己是合理的存在,自己的行为应该是符合逻辑的。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艾伯特·卡穆斯所说: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毕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相信个人的存在不是荒谬的。

以上三种假设都是对人的自我认知的假设,第四种假设是与其他认知失调理论一样的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不协调是一种紧张状态,它的出现是不愉快的,因而人们要努力去减少它。但是,人并非完全一样,一些人可能比另一些人更能忍受不协调。不过,从根本上说,人们都是既能进行理性行为,又能进行减少不协调的非理性行为的。进行哪种行为取决于情境。基于以上假设,阿伦森对很多现象作了解释。

二、引起认知失调的情境及如何消除认知失调

人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善良的、合理的,但是却常常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与此矛盾的信息,产生认知失调。相对于三种假设存在着会引起认知失调的三种情境或行为,即作决策的情境或行为、与道德相关的行为和知行不统一。

认知失调的消除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歪曲客观事实,一种是改变自己已有的认知。也可以同时运用这两种方式。阿伦森对几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了解释和验证。

(一)作决策会引起认知失调

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往往面对着两难抉择,而每种选择也一定会各有利弊。与这种情境相关的认知失调是在决定作出之后出现的,这是“我是正确的”的观念与我放弃了一些好的东西便引起了人的认知失调,人们会设法消除它。方法是强调所选的优点,削弱其缺点,对于放弃的则相反。当决定不可挽回时,人们倾向于更加肯定自己的选择,这样不协调会锐减。

(二)与道德相关的行为

当人们由于某种利己的原因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后,不道德的行为与“我是正派、公正、善良的”的良好自我形象冲突,引起认知失调,这时人们会改变对这一行为的态度,认为这一行为并不是那么坏,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个体克服了诱惑而免于做出不道德行为,则人们会对该行为持更加批判的态度。一个生活中的现象是人们为自己的残酷行为辩解,这种时候人们不可能通过改变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来减少不协调,而是把自己对受害者的谴责增加到最大限度,即歪曲事实,让自己相信受害者是罪有应得的。

(三)知行不统一

人们会努力使自己的知与行一致,或是使行为与认知相符,或是改变认知以接受自己的行为。这其中存在着充足理由律。当人们的行为与已有认知冲突时,如果行为有充足的外部理由,则认知失调不会发生。相反,如果某一行为的做出其外部理由很少,而此行为又与认知矛盾,则会引起认知失调。这时个体会改变已有认知,以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相一致。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研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外,阿伦森还指出人们会为自己的努力辩解,以保持“我是一个合理的存在”这一认知与行为一致。

实际上,阿伦森的三个假设是在一个更大的前提下发生作用的,他相信大多数人是自尊的、向善的,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引起认知失调。他认为:在自我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不协调是最强的。自尊心受到威胁能使一个人卷入的最深,具有高度自尊心的个人做出愚蠢或残酷行为时,可体验到最大的不协调。这就涉及到对自尊心的培养。

三、认知失调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不充足理由律”适用于教育

阿伦森说虽然人们更喜欢接受高报酬,而且经常为高报酬而努力工作,但是,如果他们只得到很少的报酬仍然同意去做一项枯燥的工作,那么在这项工作的枯燥与低酬之间就存在着不协调。为了减少不协调,他们就认为这项工作很好。因此,得低工资而喜爱这项工作胜于得高工资而喜爱它。阿伦森由此主张在教育中,教育者不应该给予学生过多、过高的外部奖励,要给学生提供刚刚够激发他进行某项工作的奖励,这样才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增加对这项工作的喜爱,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成绩。

过多的外在理由会抑制人们对材料本身的喜爱,同样,严厉惩罚也无助于消除学生的错误行为,因为严厉惩罚给予了行为充足的外部理由,不会导致认知失调,自然不会改变认知,错误行为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消除。所以,阿伦森建议在教育中使用轻微惩罚,当然这种轻微惩罚也要足以遏制错误行为,以便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以改变认知加强内部原因,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掌握认知失调理论是必要的

阿伦森反复指出,人们在减少不协调行为的同时,还能进行理智而具有适应性的行为。人们一方面要保护自我,另一方面也在不断的成长,人们确实从错误中受益。人们通过获得一些经验实现了成长,这些经验包括理解自己的防御和减少不协调的倾向、理解自己偶尔做了愚蠢或不道德的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是不可改变的蠢人或不道德的人、发展足够的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容忍能力以及提高自己对于承认错误能带来益处的认识。

虽然阿伦森并不是首创了认知失调理论,但是他将不协调理论精细化,用于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这些现象的范围极广,从谣言如何传播到重要态度的较大转变都适用,还可以理解社会许多令人迷惑的事件。正如阿伦森自己所说,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十全十美地解释世界,理论常常受到挑战和批评。这些挑战必然导致对现有理论的重新阐述或导致全新的、更适当的理论的产生,在重新阐述现有理论的时候,应当对它进行修改、增加或减少其内容。如若一个理论很模糊或不明确,我们就力图去简化它,限制它的应用范围或重新组织它的词句,以使它更精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阿伦森正是在这个方面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实现了对认知失调理论的精确化和明确化。


参考文献:

[1] 王文宇.公司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63.

[2] 赵旭东.新公司法制度设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42.

[3] 冯果.变更时代的公司法[A]//王保树.全球竞争体制下的公司法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9.

[4] 朱慈蕴.公司资本理念与债权人利益保护[J].政法论坛,2005 (3):126.

[5] 左传卫.股东出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98.

[6] 赵旭东,等.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91.

[7] Coase R,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1987:386.转引自刘新辉.美国对董事会经营决策行为的法律规制[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4):93 94.

[8] 刘新辉.美国对董事会经营决策行为的法律规制[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 (4):94.

[9] 李俊峰.董事责任保险与我国证券民事责任的完善[A]//顾功耘.公司法律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9.1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