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

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

时间:2023-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是华夏文化的综合和上升时期。  华夏文化长期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使农业和手工业稳步发展。  华夏文化有强大的同化能力,以炎黄子孙为核心,经过不断地同化四周民族,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汉族。汉族和外族成为兄弟民族,合力推进华夏文化。华夏文化于是盛极面衰,进入衰老时期。  华夏文化既有光环,又有阴影,阴影有时盖过了光环。  对华夏文化的影响,老子仅次于孔子。


  华夏文化的光环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算起,有3300年以上的文字记载。经过原始的卜巫文化之后,从春秋到清末2500年中,以儒学为主轴,经历了四次演变: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术,唐代的儒佛并重,宋代和明代的理学。清末以前,华夏文化为列代帝王服务,当时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和手工业,上层建筑主要是封建制度。

  春秋战国时候,学者有189家(《汉书•艺文志》),学派有“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家(《史记》)。诸说并起,百家争鸣,儒学是百家之一。

  儒学的奠基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他整理夏商周三代典籍,创立以“仁”为中心思想、以“礼”为行为准则的务实学说。“仁”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是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培育人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设礼仪之邦。

  孟子发扬儒学,认为人心向善,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都能辨别和选择道德行为。孔孟奔走四方,宣传仁义,以为民为邦本,反对黩武暴政。孟子重视生产,提倡“不违农时”(耕作);“数罟不入「氵夸」池”(保渔);“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家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蚕丝);“斧斤以时入山林”(护林)。

  秦始皇以刑法暴政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二世而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朝廷官学。学而优则仕,儒生是选任官吏的主要来源。

  孔孟学说,实事求是,朴质无华。董仲舒把玄虚的“阴阳五行”引进儒学,提出“天人合一、阴阳贯通”的宇宙观,把人际关系归纳为“三纲”(君臣、父子、夫妻)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使儒学教条化和玄虚化。

  先秦多国并立,百家争鸣;西汉统一稳定,儒术独尊。国家由分而合,治国的学说也由分而合,这是历史的正常进程。这时候,儒家吸收各家学说中的有用成分,丰富了儒学的内容。汉代是华夏文化的综合和上升时期。

  华夏文化长期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使农业和手工业稳步发展。培育五谷,养蚕缫丝,采焙茶叶,制造瓷器,发明纸张。此类重大创造,造福人民,惠及邻邦。近代以前,跟西欧、西亚和南亚文化相比,东亚的华夏文化毫无逊色,或许还略胜一筹。

  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来,经过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传播,到唐代已经深入民间。儒家在抵抗佛教失败之后,改为学习佛教,使佛教中国化而儒学宗教化。

  儒学是入世哲学,不谈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这是中国最早的无神论。佛教重视来生(彼岸),重视死(涅般),重视鬼(阴间),人的生死由众神管理。华夏文化缺少彼岸玄想,佛教填补了这个真空。

  皇亲国戚,此生享尽荣华,最怕死去受罪。劳动人民,此生受尽苦难,但求来生幸福。贫富同样需要宗教。华夏文化于是从“人”的一元文化变为“人鬼”二元文化。

  中国民间的原始道教,原来缺少教主,没有经典,借用老子和《道德经》来充数,教义庞杂,长生不老之说向无灵验。群众见神就拜,不辨佛道。“儒佛道”相互影响,“孔释老”三圣供奉于同一个庙宇之中。《孝经》、《心经》、《道德经》,同堂念诵。“三教合一”是世界少见的文化兼容。

  佛教不是只有一尊泥菩萨,还有印度的建筑术、天文学、数学、医学、语文学、因明学,以及使人耳目一样的音乐、舞蹈、文学。江河不择细流,盛唐的多元文化在东亚放光明,发展了从汉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东亚儒学文化圈,包括越南、朝鲜和日本。

  华夏文化有强大的同化能力,以炎黄子孙为核心,经过不断地同化四周民族,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汉族。从宋代算起,辽金统治半个中国337年;蒙满统治整个中国457年。外族武力征服汉族,汉族文化同化外族。汉族和外族成为兄弟民族,合力推进华夏文化。

  儒学到宋代和明代,演变成为“宋明理学”。受佛道渗透,理学挂着儒家招牌,而实际上儒教和佛教及至道教的混合物。理学的哲学范畴,例如“理、气、性、命、太极”;“理一分殊、体用一源”,“义理、气质、身心性命”等等,都有浓厚的佛道色彩。儒学失去了固有的朝气,变成理论空洞,行为消极,离开孔孟之道的务实精神越来越远,儒家的纲常名教被提高到神圣天理的玄虚高度,结果脱离群众,丧失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华夏文化于是盛极面衰,进入衰老时期。

  清代的考据是理学的附庸。在大兴文字之狱的恐怖中,文人学士明哲保身,只好钻进考据的故纸堆里。日本学习中国一千年,到了清代,日本认为不再值得学习,华夏文化维护封建制度的历史任务告一段落,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开始了时代的转换。

  

  华夏文化的阴影

  

  华夏文化既有光环,又有阴影,阴影有时盖过了光环。高声歌颂光环面不敢正视阴影是自己欺骗自己。正视阴影是争取进步的起点。这里略谈数事,以见一斑。

  对华夏文化的影响,老子仅次于孔子。老子的重大“贡献”是他的愚民哲学。他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智慧出,有大伪”;“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韩非子也说:“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故举士而求贤智,为政而期适民,皆乱之端,未可与为治也”;“欲得民心则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使“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无以讼”;“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使“愚者畏罪而不敢言”;说得多么直率!愚民哲学使文明古国成为文盲古国。

  钳制言论,一字成狱,这是历代帝王的专制手法。秦始皇焚书坑儒,历代厉行文字之狱,清代更加疯狂。文祸诗狱,愈演愈烈,血肉斑斑,不堪回顾!当国掀起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帝王正热衷于文字之狱(《文祸史》)。

  佛教、道教和理学教条,软化了中国。这跟基督教使西欧进入黑暗时代有相似之处。西欧文化以希腊和罗马的创造精神为基础,后来从东方(巴勒斯坦)传入基督教,在抵抗失败之后,罗马精神和基督教混合成为基督教文化。看看罗马教廷承认“地球绕太阳旋转”是那么困难,就不难理解慈禧太后必然扼杀维新运动。

  天不变,道亦不变,进化论违背天理。理学提倡玄想,跟科学的实证精神格格不入。于是,《黄帝内经》成为最高医学,“千年秘方”成为万应灵药。学习古代是学问,研究现代不是学问。“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语词如此冬烘、概念如此陈腐,道学先生意想用它来教化21世纪。

  中国有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不等于民主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提倡法治。包龙图大行其道。既有特权,又有保密权,如何廉洁?卖官鬻爵,捐班做官,是千年惯例。秦始皇宫中泄密,查不出主犯,就杀尽可疑之人(《史记》)。

  孟子重视生产,可是士夫们向来认为生产好不好只是农民的事情。孔子说:“均无贫”,“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怕穷,只怕大家穷得不一样。“均无贫”的教导不仅牢记在文人学士心中,而且扩散到广大群众。“安贫乐道”才是君子,经商致富君子不为。以农立国,小农生产,重农轻商,厘金盘剥,经济受封建的重重束缚,怎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呢?

  清末革新派提出的改革原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际是封建为体、枪炮为用。体用分裂,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分裂,这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名为革新,实则保旧。

  “格物致知”没有发展成为科学;“民本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民主。科学和民主是西欧脱离中世纪进入现代的关口。跟西欧相反,华夏文化吸收佛教的出世思想,从儒学的入世哲学变成理学的“准出世”哲学,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不幸进入了误区。

  以上所谈,远非阴影全景,可是足够触目惊心了!阴影的危害,还因为它忽隐忽现,随时暴发,甚至以美好的名义行丑恶的勾当。为封建制度服务了2500年的华夏文化,要想转化成为现代文化,那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大手术。如果对华夏文化的阴影,在理论上不敢彻底批判,在制度上无法严格防止,那么,我们将背着阴影遗产进入第三个千年纪。只有清算过去,方能开创未来,华夏文化任重而道远。

  

  1999-03-18,时年94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