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人,1961年11月生于安徽省濉溪县,安徽省文联《诗歌月刊》主编。出版诗集有《给一朵云》、《最后的道路》、《灰色鸽群》、《死亡秩序》等。
一身休闲打扮的王明韵在一群诗人中间显得特别的安静、淡然。这位把自己的严重耳鸣症当作上天赐予的礼物的中年人,就像一个孩子,用一颗童真的心追寻着内心的那缕芳香。他说,诗的芳香来自于内心深处,于不经意间绽放。
高中的时候,看着老师被病痛折磨,一双无形的手就在王明韵的身边不停地晃动,希望老师尽快康复的心情让他从诗歌那里找到了感情宣泄的出口。从此,王明韵拿起笔,读诗、写诗、编诗,与诗作伴。如今他主编《诗歌月刊》,笔名叫兰坡。
他曾经为鼓浪屿上的一只蜥蜴感动不已,他曾经从云南高黎贡山带回20多公斤树根,执著地等待它发芽、开花……生活中看似简单的瞬间,总会在王明韵内心深处激起一道道涟漪。
单纯的王明韵容易被感动。菊展开幕式上,他看到一只彩蝶飞到了菊花丛中,蝶恋花的画面让他立即有了写诗的冲动,“美好的事物和灵动的生命,最易让人感动,”王明韵想起了自家种植的菊花,他想为菊花写一首诗:“种植菊花和写诗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们诗人都应该向菊花致敬,因为菊花的高洁、宽厚、安静,与诗歌的品质暗合,对世道人心有一种净化的作用。”人淡如菊,也是王明韵给人的印象。
在中山,让王明韵深深感动的还有一群“小诗人”。他们是纪中三鑫双语学校的一群学生,看着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王明韵说,他不想长大,他希望这群“小诗人”一定要学会放松,过一种有诗意的生活,并且终生不要放弃对梦幻的追求。
“诗歌是神圣高洁的,我一直对她保持敬畏之心,恪守着内心的那份纯净。”
在追求诗歌的路上,王明韵像一个孩子般童真、执著。在诗坛上,王明韵更像一位长者,担起了诗人的责任,以一颗宽容之心,包容着诗坛的各种现象。
“诗人离不开现实生活,每一个阶段的诗人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应该关注当下,关注现实,有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王明韵说,目前的诗坛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少数假、大、空的诗歌抬头,对诗歌的误读在一定程度存在,诗人应该更自觉,对自己有所警惕、有所怀疑,有所担当。
对近年被一度热炒的“梨花体”,王明韵说,这是一种恶搞,是对诗歌的误以为是;对高价卖诗事件,他说,这有什么不可以呢,真正的好诗是不会被市场冲淡的;对于诗歌的民间立场,他说,叫什么立场不重要,那是评论家的事,重要的是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对于郑晓琼所代表的“草根诗人”,他说,诗人在生活底层的历练,写出了灵魂深处的忧伤,我也很喜欢……
记者问,你写诗的黄金时期过了吗?你的灵感慢慢少了吗?王明韵说,不,写诗很简单,有梦幻就有诗,他会像个孩子,一边行走,一边追寻内心的那缕花香,守候着花儿静静绽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