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时间:2023-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唐天宝十二年秋,公元753年,李白在敬亭山上吟唱这首诗作,其时距他离开京城长安已经整整十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人独坐敬亭山,看鸟儿飞向远方,不见踪影,看寂寥的长空,一片白云闲适的漂浮。李白曾七游敬亭山,最后一次吟此诗《独坐敬亭山》。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自南齐诗人谢朓开始汇集了天下诗人的歌咏,人称“江南诗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中的故事]      

一位伟大的诗人就是人类的一颗伟大心灵。这颗伟大心灵的每一声哼鸣都是人类灵魂和人类精神的咏叹,因此,一首伟大的诗作会超越时空,说不定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就会拨动你的心弦。

李太白这首平实恬静的《独坐敬亭山》就是一首永恒拨动人们心弦的杰作。

 唐天宝十二年秋,公元753年,李白在敬亭山上吟唱这首诗作,其时距他离开京城长安已经整整十年。十年前,这位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诗人,进京不过两年就被“诏许归山,赐金放还”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那其实是诗人的自我放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人独坐敬亭山,看鸟儿飞向远方,不见踪影,看寂寥的长空,一片白云闲适的漂浮。动静、虚实、色空、统1统都合为一体,就在这片刻的直观中,诗人感受到了运动着的时空景象,似乎只是为了呈现那不朽者——凝冻着的永恒。诗人就在这种与自然双向的对话中,寻求着一种瞬刻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六朝以来为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美学境界——禅。


      诗人由群鸟的不见踪迹,孤云的悠闲自在,在动的现象中领悟那种永恒不动的静的本体。从而进入佛我同一、物己双忘、宇宙与心灵合一的异常奇妙、美丽愉快、神秘的精神境界,即所谓的“禅意”。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鸟飞云去之后,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两者相望,心灵与自然合为一体,在自然中得到停歇,心似乎消失了,只有大自然纷繁美丽的景色。诗人是在领悟自由的存在,感受动静相宜、无心、无念的妙悟。

      自盛唐李太白开始,中国传统文人真正开始了人与自然的与心灵的对话,开始了人和山水的守望。禅的出现使中国人的心理结构获得了另一次的丰富,使这种千年的守望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美学境界,而内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读了花开草长,鸢飞鱼跃,物我相望,云去鸟飞,就读了李太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天水,生中亚碎叶,5岁随父迁居四川江油。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想象奇特、雄奇奔放、清新俊逸,。被称作“诗仙”。
      李白曾七游敬亭山,最后一次吟此诗《独坐敬亭山》。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自南齐诗人谢朓开始汇集了天下诗人的歌咏,人称“江南诗山”。唐明皇胞妹——玉真公主曾于此修行,因此有李太白七访敬亭山不为山而为情的传说。其实绕山东流的水阳江旧时通芜湖,达长江,笃信道教的诗人由此捷径寻访道教名山,应该不为谈情而论道。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