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中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人们说,太雕琢的诗作会缺少激情,然而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却以诗人与童子间的一问一答,写出悠远醇厚的禅味,自然质朴又曲折有致。
有人说,这首诗所以感人因为诗人写了寻访隐士未遇而感到失望的情绪。这样解释一首千古传诵的诗作,无异于往一瓶醇酒中掺合了一桶水全无诗味了,这反映出我们现代人由于已经不具有审美化生存的能力,因而也丧失了与先人进行审美对话的能力。
贾阆仙的《寻隐者不遇》没有写“约会”的失望,诗人分明是在通过一问一答 以及审美的对话表现六朝以来、尤其是中晚唐以来为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美学境界——禅。表现人与自然的双向对话中的一种瞬间的感受——“一味妙悟”。
因此,诗人无所谓“失望”,也不惆怅,那种恬淡的,却又是超越的“一味妙悟”境界,正是诗作打动天下一切人的韵味所在,也是诗作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
诗作的奇妙之处在于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诗作的注意形象——隐者,却以诗人与童子的一问一答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的终极目的——“隐者”的至高至妙境界。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相见,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诗人询问的“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作为肯定的回答,已经把问句隐含其中。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20字表达完美,足见诗人推敲字句之功力。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三层意思,三次转折。诗人是在领悟一种自由的存在,感受动静相宜,无心、无念的妙悟。
从表现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有如白描,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中唐之后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成了美学的中心。从而更强调空灵、含蓄、冲淡、自然之美。诗中以白云显隐者之高洁,以郁郁青松赞隐者之风骨,写景中含有比兴,创造了佛我同意,物己双忘,宇宙与心灵合一的异常奇妙、美丽、愉快、神秘的精神境界,即所谓的“禅意”。世上无所谓得,无所谓失,只有清心一片。
贾岛(779——843年)字阆仙,今河北涿州人。初出家,韩愈读其诗后,劝还俗。一生穷困,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以五律见长。重词句锤炼,“推敲”典故即由其诗句而来。有人认为他太雕琢,好句有,好诗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