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
【重上井冈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
【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人寰】人世间。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
【九天揽月】九天,天的极高处。《孙子·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揽月,摘取月亮。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览同揽。
【捉鳖(biē)】喻擒拿敌人。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上图为如今的井冈山)
凌云一曲意纵横
——重读《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27年秋风萧瑟的季节,罗霄山脉中段的重峦叠蟑,迎接了年轻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的工农子弟兵。从此,这里创建了第一个红色根据地,燃起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久别之后的1965年5月,在江南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季节,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之时“千里来寻故地”。井冈山一身新装,迎接了久别的故人。这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诗家的故人,能不心潮激荡,欣然命笔?于是,一篇壮丽的新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诞生了。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首句破空而来,气魄非凡,意境开阔。以起笔突兀造成气势,“其妙在笔未到而气已吞”(刘熙载《气概》),是历代才思高超的诗人词家常用的笔法。苏轼《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写江山的壮美,人物的风流。辛弃疾《沁园春》的“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是写山势的奇崛。这里《水调歌头》的“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则是写革命家意志的高旷。
这两句词“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诗),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更为广阔的境界。时间回溯到20世纪20年代:风华正茂、胸怀奇志的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有感于“万类霜天竞自由”,击水赋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年后,在井冈山八角楼上著文论证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其后将近五分之二世纪的无数次斗争里,经历了多少次艰难险阻,失败挫折,流血牺牲。然而,任何困厄都未能动摇一个革命家的坚强信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早已燎原,中国大地上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迈进。就在这个时候,他以超过七十的高龄再次登上井冈山。他的凌云之志已非初上井冈时,已升华到更高的高度了。在这里,这首词把“凌云志”同井冈山结合在一起吟咏:井冈山因革命家“凌云志”的辉映而更加巍峨;革命家的“凌云志”因井冈山的衬托而更加崇高,从而给人一种崇高美的享受。
“千里来寻故地”,故地不似当年,胜似当年。看遍山黄莺呖呖,紫燕翩翩;高山流水,琴韵琤琤;蜿蜒的高路,盘山绕岭,直入白云深处……好一片生气蓬勃、活力充溢的新世界!当年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战争环境里,终日见的是炮火,听的是枪声,想的是工农红军和红色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哪有工夫和心情去欣赏井冈秀色呢?这次重来,已天地翻覆,看到井冈山“旧貌变新颜”,能不由衷欣慰!诗人用明快活泼的笔触,写下“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的明丽诗句,描绘了井冈山的新颜,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高路入云端”一句,诗意雄深壮美,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描绘,而且还隐喻着“无限风光在险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有更高的境界、更远的前程。
井冈山是毛泽东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他熟悉这里的一峰一岭、一草一木。黄洋界是井冈山的险关要隘:“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当年,红军就是在这里打赢了黄洋界保卫战。“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不仅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最险处,其他地方就不须看了;也是说经过革命战火严峻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倒的。
上片生动地描绘了井冈山的明丽新姿,下片凭高望远,因景生情,慷慨抒怀。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短短三句,凝练有力,铿锵有声。诗人面对神州大地上的风雷滚滚、旌旗猎猎,思绪如潮。回想当初红旗插上井冈山头,由于这块红色根据地处于白色政权包围中,不断遭到敌人进犯,在面临困难和危急时刻,革命队伍中曾经发生过“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论调。然而,斗争的实践回答了这种论调。在毛泽东的诗词里也到处可以找到红旗的战斗风姿:“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武夷山下,“风卷红旗如画”;广昌路上,“风卷红旗过大关”;龙冈之战,“不周山下红旗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革命战争从中国南方打到北方,打遍全中国,打断了中国人民身上的铁链,打出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井冈山红旗化为五星红旗,代表着新生的中国迎风招展于世界众旗之林。从井冈山到天安门,是一条胜利的道路,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一条艰苦而曲折的道路。诗人在一首词的自注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中国革命的整个历程也是这样的。革命毕竟胜利了,人民毕竟解放了。当前中国大地上“风雷动,旌旗奋”,这波澜壮阔的奇景,就是亿万解放了的中国“奇儿女”在井冈山红旗的引导下创造的。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两句看似寻常,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里可以分两层理解。三十八年,弹指而过,革命胜利了。但是,胜利来之不易,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道路之漫长,斗争之艰苦,牺牲之惨烈。三十八年,弹指而过,革命虽然胜利了,但是,这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事要做。路漫漫其修远兮,革命者还将上下而求索。
革命者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以诗人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笔触,写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凌云壮志。李白有诗云“欲上青天览明月”,这里是“可上九天揽月”。改一“可”字,意境全出。中国无产阶级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也有信心能够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而且一定会“谈笑凯歌还”。过去曾经是这样,将来也一定会这样。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诗人把普通的谚语巧妙地改造成一则含义深邃的格言作为全词的结尾,使这首词立刻升华到更高的高度,从而加强了词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我们应当理解,胸怀凌云壮志是可贵,而更可贵的是肯去攀登。历史已经证明并仍将证明: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一切的胜利和成功,都属于胸怀凌云壮志而又肯于登攀的人们。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一首诗情澎湃、格调清新、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杰作。全词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写景抒情,景真情切,情景交融;语言明丽,浑然天成,不加雕饰。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之真,所知者深也。”
《水调歌头》词调基本以五字句组成,其中间以三字和六字句,使词的节奏于轻快流利中又有回环起伏。诗人运用此调的特点,挥洒自如,妙笔生花。写景则信手拈来,“莺歌燕舞”,“潺潺流水”,有声有色,活泼动人;写情则用重彩绘出“风雷动,旌旗奋”的波澜壮阔的海洋。词的开头奇崛,结尾警策。“久有凌云志”笼罩全篇,中间以“高路入云端”与“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一再重复,以加深“凌云志”给人的印象。最后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回应词首,强调主题。全词有如一部交响曲,前部舒缓,后部激越。随着词调的进展,境界不断开阔,意义不断加深,声调逐步升高,结尾达到高潮,訇然震响,余音绕梁。它给人以希望与信心,给人以勇气和力量,鼓舞人们树立凌云壮志,勇敢地攀登我们壮丽事业的高峰。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朗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