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在临皋、雪堂居住一段时间之后,苏东坡心态渐趋平和。他虽看淡了人生,仍不免有空漠之感,才夜访承天寺,找同病相怜的贬友张怀民谈心,作此记。苏东坡时年48岁。开头叙事,先交代邀友赏月的时间、环境和人物,再写邀友过程,别有一番情味。“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寥寥四句,点明时光迷人,月色诱人,心态静人。然而从“念无与为乐者”的孤寂心境来看,“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则是情理中的乐事,从而烘托出“未寝”的怀民与东坡心心相印的异乡知己情趣。
接着写景,运用比喻手法,描绘月光和寺色:庭院空旷,月光澄澈,竹影婆娑,柏姿妖娆,似藻似荇。这种视觉上的形、光、色三维叠印的水墨画,渗透了作者悠游闲适的心境,给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情调与韵味。
最后抒发闲景下“闲人”的闲情。月光如水,竹柏影摇。这种闲景,在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闲人”眼中,没有哪一夜,没有哪一地方不是如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的!东坡自知淡闲的心灵得靠自己来营造。没有多少人能像他们两人这样有闲情逸致去享受大好时光,然而“闲”字也饱含着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自居易<琵琶行>)的失意苦闷以及善于自我排遣的超脱情怀。
八十五字的笔记,纪游、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笔法简洁流畅,清新隽永,凝练含蓄,富有诗意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