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猎,中国古代称为“田猎”,也写作“畋猎”、或者“佃猎”。古代,在表示打猎、耕种的时候,田、畋、佃三字是通用的。最先有“田”,“畋”、“佃”是后起的,后来分化,各自具有特定的意思。关于“猎”,繁体作“獵”,《说文》解释道:“獵,放獵逐禽也。”关于田猎,在不同的时节还有不同的名字。《尔雅释天》、《周礼夏官大司马》与此同。《礼记王制》则说:“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
打猎,中国古代称为“田猎”,也写作“畋猎”、或者“佃猎”。古代,在表示打猎、耕种的时候,田、畋、佃三字是通用的。最先有“田”,“畋”、“佃”是后起的,后来分化,各自具有特定的意思。
田是象形字,一看就是表示田地、土地,为什么打猎称为“田”呢?这是个问题,我也没有弄明白。《春秋公羊传•桓公四年》何休注:“田者,蒐狩之总名也。古者肉食,衣皮服,捕禽者故谓之田。”何休的意思时说:古人以肉为主食,穿动物的皮毛,狩猎就像种田一样,所以管打猎叫做“田”。《白虎通》则说:“四时之田,总名为田,何?为田除害也。”这两种说法有点儿附会,我们只能姑妄听之。
关于“猎”,繁体作“獵”,《说文》解释道:“獵,放獵逐禽也。”而最早的“猎”,就是良犬的意思。从《说文》的解释上来看,也可以看出狩猎时候架鹰唆犬、搭弓引箭的模样来。
关于田猎,在不同的时节还有不同的名字。具有不同的名字,这是共识;可是到底应该是什么名字,在什么时节,那就众说纷纭了。《左传•隐公五年》说的是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此春、夏、秋、冬皆是夏正,下同)。《尔雅•释天》、《周礼•夏官大司马》与此同。《榖梁传》则说是春田、夏苗、秋蒐、冬狩。这些都是说一年打猎四次。《礼记•王制》则说:“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年打三次猎,观点很鲜明。《公羊传》也说:“春苗,秋蒐,冬狩。”为什么“夏不田”呢?因为夏天不是农隙(农隙,详见下文),一年中打猎的时间只能在其他三个季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