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吴镇对中国文人山水画的贡献

吴镇对中国文人山水画的贡献

时间:2023-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吴镇对中国山水画的主要贡献在于以诗画相连、书画诗相结合及重视作品内在的理气的特质,为元代写意山水画树立了风范,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镇擅画山水、竹石、且画上大都自题诗词,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吴镇山水画受巨然影响较大,却能独得淋漓古朴纯厚之气,注意墨法、披麻、斧劈兼用。

(朱殷治  作者单位:吴镇纪念馆,文章发表于《书画世界》2009年第1期,总第131期)

内容提要:中国山水画至元代出现了一次大的变革,包括吴镇在内的“元四家”为画风的变革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吴镇对中国山水画的主要贡献在于以诗画相连、书画诗相结合及重视作品内在的理气的特质,为元代写意山水画树立了风范,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吴镇;元代;山水画变革;“元四家”


在中国绘画史上,吴镇是一位杰出的文人画家,同时对文人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吴镇(公元1280年一公元1354年)字仲圭,性爱梅花,自号梅花道人,也称梅沙弥或梅花和尚。浙江嘉兴魏塘镇人(今浙江省嘉善县人)。生于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卒于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吴镇性情孤峭,中年一度杜门隐居。家贫寒,以卖卜为生。除读儒书外,颇通道、佛的学说。吴镇与同时代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合称“元四家”,在山水画上有卓越的成就和极高的地位,尤其是对近古山水画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吴镇画作是时代情绪的曲折反映

吴镇出生时正值南宋灭亡的次年,抗元的气氛依旧非常浓烈,南宋遗民情结表现得尤为悲壮。但毕竟蒙古人的兵力太强大了,在高压政策之下,南宋遗民只能将满腔孤愤之情,抒发于文字、艺术之中。蒙古族入主中原,掌生杀予夺之权,但与汉族人数相比,毕竟处于少数,常恐汉人有不臣之心。因此,为了巩固其统治,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蒙古统治者下令汉人不得持武器,以后又屡次下令,禁止汉人、南人私藏兵器及类似兵器者,而且禁止田猎。元朝还将国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与南人四类,实行严酷的民族歧视政策。此外,元朝还一度废除科举制,以杜绝南人、汉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之路,直到公元1315年才重开科举。为了防止汉人、南人通过科举考试担任重要职务,不仅科考时蒙古、色目、汉人与南人考试题目难易不一,录取的人数多寡不一,而且汉人、南人被录取后任官时也得不到公正对待,往往是蒙古人、色目人为正职,汉人、南人只能担任杂佐官。在这样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下,汉人、南人很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凡事有一弊必有一利,汉人、南人在科举仕途上无用武之地,反倒能激发他们潜心学习发他们潜心学习,将聪明才智用于文学艺术,从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就文人而言,既然失去了仕途,必不甘心埋没自身的才华,于是将一腔孤愤发抒于文字、绘画之中,这样就造成了元画的发达。同时,元代的汉族知识分子由于对时运艰危感触特别强烈,借助于艺术作品,委婉地表露心中的不平之气,而寄情山水是抒发胸中不平之气的最好方式之一。元代画家由于难以抨击时政,又常以复古为信念,同时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常常在画中流露心迹。就吴镇而言,儒、佛、道皆通,兼攻杂学,所以融入画中,能在画作中别开生画,富有意境,给人们以“画外之旨”。且吴镇胸襟开阔,为人洒脱磊落,处不平之世,怀浩然之叹,这在画中多有表现。就创题材而言,吴镇非常喜爱渔父、墨竹之类的逸隐题材。现存的吴镇(渔父图)有好几卷,皆天空水阔,几只渔舟活动于天水之间。渔人诗酒相伴,独钓寒江。画家随意点染,意境或开阔,或幽深,变化颇多,既画出了“放歌荡漾芦花风”,又描绘出“一叶随风万里身”的隐逸之意。这既是吴镇心态的曲折反映,更是知识分子情绪的时代体现: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饱受压抑的状况下,除了远隐江湖、诗酒自娱外,还能干什么呢?所以,当代著名美术史论大家王伯敏在“仲圭水墨引述”一文中说:“我把画中的渔父,都归属于吴镇自己,是吴镇希望那样生活的自白。”画家的创作,大都从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获得了有用的题材。诚如吴镇在题墨竹的诗中写道:“倚云傍石太纵横,霜节浑无用世情。若有时人问谁笔,橡林—个老书生。”非常曲折地透露出他的处事态度,从这个角度讲,吴镇的画作是那个时代情绪的曲折反映。

二、吴镇与文人山水画的发展

吴镇擅画山水、竹石、且画上大都自题诗词,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清初恽寿平在论“元四家”时曾说:“梅花庵主与一峰老人同学董源、巨然。吴尚沉郁,黄贵萧散,两家神趣不同,而各尽其炒。”吴镇山水画受巨然影响较大,却能独得淋漓古朴纯厚之气,注意墨法、披麻、斧劈兼用。墨彩干湿具备,苔多用攒点,气魄雄厚。画竹在艺术上首推文同,再宗坡仙,其墨竹画艺则受李干、赵孟頫的影响,所画山水、竹石苍劲拓落,疏密有致。至于书法,则有唐怀素和五代杨凝式的笔意,飘逸洒脱。诗词颇有唐宋风韵,有“清绝孟浩然”之誉,《四库全书》中对吴镇诗书画多有著述,给予吴镇很高的评价。

吴镇的墨笔则极有神韵,注重师法目然之竹。公元1350年,吴镇为佛奴作《墨竹谱》,谱第十九说:“昔游钱唐吴山之阳,元妙观方丈后池上绝壁有竹一枝,頫而仰.因息斋道人写其真于屏上,至今遗墨在矣。忆旧游笔想而成,以示佛奴,以广游且云。”息斋道人即李干,为元初画竹名家,提倡写真,画竹时不仅要仔细观察竹子的品类,而且还要观察竹子四时变化、老嫩荣枯枝叶的形态。这种务实精神深刻影响到吴镇画竹时的创作态度。此外,吴镇还看到过李干的竹谱。吴镇在观赏李干的竹画之余,还有幸看到当时李干写真的实物,画与实物两下参照,对吴镇画竹当会有很大的启发。吴镇画竹时,用墨之浓淡粗细将竹的干、节、枝、叶,刻画得繁而不乱,“一竿潇洒,得我真情”。特别是他采用浓、淡、破、焦、湿等办法,将墨分为七色,将竹子的萧瑟灵性和远近枯荣表现得淋漓尽致、层次无穷。吴镇喜欢在绢上作画。绢的特性,非常适应于吴镇那酣畅的笔法。吴镇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奔放处不离开法度,精微处又照顾到气魄”(吴昌硕语)。所以,吴镇的绘画,对于明清山水画影响极大。清初吴历说吴镇所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浑然天成,五墨齐备。”在“元四家”中,吴镇绘画少用干笔,充会发挥了水墨氤氲的特性,吴历评吴镇的画是“五墨齐备”,确实是道出了吴镇的画法特色。

纵观吴镇之作品,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画相连。文人画不可能十分抽象,有时仅仅依靠画面,不能完全表达作画者之胸襟,所以,画外之音只能靠题画诗词来补白。可在元代以前,作画者在画上题诗很少,这局面到元代有了很大改观。吴镇作画几乎每画必题,这也是他觉得光有画面还不够直抒胸意的美学观点。从文学角度看,诗的意境与画的意境相辅相成是文人画最早的美学追求。二是书画诗结合。以书法之笔入画可增强画面表现力,使作品富于内在的文人气质,表现出“清空”的灵性,有些画作“笔不周而意周”,看似用笔不周,其实寥寥数笔,已精神全出。同时,吴镇又是书法大家,其草书线条宕荡起伏,如挥云转石,似游龙无端,充分调动笔法、墨色、结字以及平面空间切割的技巧,以流动的线条构筑神奇美妙的空间,结合他的诗句,就像是从高山飞流而下的泉水,显得飘逸清新华美。三是作品内在的理气。中国山水画至元代出现了一次大的变革。元代画家将绘画作为移情寄兴的手段,借此表露画家的自我人格和个性。在吴镇看来,书画需在形似基础上融入情感,方能得物之“真趣”,进入较高境界。他重视画之是否有  “意”,因为,“真趣”与“意”,超逸于笔墨之外,更值得画家追求。吴镇的作品努力追求的是一种“无人间烟火”的境界,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也融合于云烟风物之中,“醉后挥豪写山色,岚霏云气淡无痕”(倪瓒题吴镇山水画),就是画作内在理气的表露。所以,观赏吴镇的画,除清空水阔的画面外,人们还往往能细细体味到画面外作者的思想情感。

中国的山水画萌芽于六朝,成于隋唐,兴旺于两宋,至元代画风出现一次大变化。除了画家们的天才努力外,其原因有三:一是作画的材料由绢素代之以纸张,使作者更易在能洇化的纸上发挥水墨淋漓的效作;二是创作指导观点的改变,即摒弃以往过多的崇尚理法,对自然景物刻意求工的做法,而寄心迹于笔墨,从精神上追求作品的个体化和人格化;三是把绘画更加书法化,并把书法、诗词、题识等融入画中成为—体。元画主要追求以高尚、放逸的文人抒情写意风格,所以成为我国文人写意山水画的高峰。山水画在元代最风行,不少有成的画家,都曾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赵孟頫、钱选、高克恭及“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明王世贞认为山水画在南宋之后到了元代又是一变,表明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而元代文人画变革的中坚力量,就是包括吴镇在内的“元四家”。

三、吴镇与“元四家”

吴镇对元代文人画的变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要谈论吴镇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就要将他与“元四家”中的另外三家进行分析和比较。“元四家”最早是由明代“松江派”领袖董其昌在《容台别集•画旨》中提出来的,即黄公望,倪瓒、王蒙和吴镇四人。(后董其昌等更倪瓒为赵孟頫,即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及吴镇。后从此说者有数家)。黄、王、倪、吴四家生活于江南水乡,共同以五代董源、巨然为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赵孟頫的影响。(赵孟頫是王蒙的外祖父)。江南的山川风物是“元四家”山水画的主要题材,但由于年龄、阅历、生长环境的差异,四人在绘画上各有不同的意境和艺术语言。黄公望画意超迈苍秀,疏松远逸;倪瓒的画风简洁冷寂,荒寒清旷:王蒙的画意深秀苍茫,繁茂深厚;吴镇的画风则治郁清状,林茂湿润。以用笔疏密而论,王蒙最密,倪瓒最疏,吴镇和黄公望则适中。以墨之干湿而言,倪瓒最枯,吴镇最湿,各造其极。王伯敏在《仲圭水墨引引述》中指出:“就‘元四家’画风而言,叔明(王蒙)沉雄、子久(黄公望)凝练、云林(倪瓒)秀逸、仲圭(吴镇)幽深,各具特点,多呈其长。”明末,晏如居士姜绍书在《韵石斋笔谈》中对吴镇评价极高:“梅花道人画秀劲拓落,运斤成风,款侧墨渖淋漓,龙蛇飞动,即缀以篇计,亦摩空独立,旁无赘词,正如狮子跳踯,威震林壑,百兽敛迹,尤足称尊。”“元四家”在思想上皆远离元朝统治者,思想束缚较少,在艺术上标举“自娱”和“逸气”,影响了明清绘画的审美趣味。正如王治敏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中指出的那样:“元代山水画的发展与水墨画风的形成,与‘元四家’在这方面的努力有很大关系。换言之,‘元四家’的水墨山水画,也正是这一时期山水画的代表。……‘元四家’对明、清文人画的发展,起着较大的作用。”

吴镇对先贤的山水画艺广取博览,上探五代南唐董源、巨然的水墨山水和北宋李成、郭熙的北方水画派,兼取北宋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米氐云山”的墨点,又悟得南宋马远、夏圭的水墨苍劲的技法,还接受了元初赵孟頫、高克恭的文人意笔的影响,加上本人的天赋与勤奋,终于横空出世卓然有成。他承前启后,丰富和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技法,使山水画更加富于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色彩,反映画家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元代写意山水画树立了风范,奠定了他在画史上的显赫地位。

四、吴镇对后世画坛的影响

吴镇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当时,吴镇的绘画是不被人看重的。董其昌在《容台集》中有一段记述:“吴仲圭本与盛子昭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而仲圭之门阗然,妻子颇笑之。”(盛子昭即盛懋,嘉善籍,也是元著名画家,现故宫博物院内存其作品)可见在当时,吴镇门庭冷落,无人以金帛求其画,连妻子都要嘲笑他。可是,真正的艺术是不会被永远埋没的。吴镇“苍苍莽莽有林下风气”的独特画风在其身后。随着审美观的发展,经过时间的考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接受。到了明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屠隆的《画笺》和项元汴的《蕉窗九录》等论着中,提出了赵孟頫、黄公望、吴仲圭、王蒙为“元四家”之说,突出了吴镇在画史上的地位。后因董其昌、陈继儒等不满赵孟頫变节仕元,遂以倪瓒替换了赵孟頫,这样,也就确立了后世流传的“元四家”之说。在从明清到民国的画坛大家中,几乎都师法过“元四家”。被称为“明四家”之首的沈周晚年独推崇吴镇,称“梅花庵主是吾师”,一生对吴镇的诗、书、画三绝心慕手追,并在题吴镇《水墨册》中写道:“而今橡林下,我愿执扫讯”,自谓愿以弟子身份为吴镇扫墓。同时代的另一位画家文征明也对吴镇推崇备至,其画风技法祖述吴镇。而正是沈周、文征明两名巨匠,开创了明代著名的“吴门画派”。在清代,著名的“清六家”“四王”、吴、恽(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都学习过吴镇的画技,临摹过吴镇的画作。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石溪、弘仁、朱耷亦受到过“元四家”的影响,近代画坛宗师黄宾虹先生学画亦是从石溪、石涛入手,对“元四家”非常推崇,曾讲“论古今画者,多在江南,元季四家登峰造极”。现代绘画大师张大千对吴镇心驰神往,早年曾在吴镇故里魏塘居住三年,专门访古探幽,吴镇故居梅花庵、洗砚池、八竹碑廊是他常去的地方,学习吴镇技法。1931年春,张大千兄弟还和黄宾虹、熊松泉以及当地的著名文人聚会在吴镇故居梅花庵,吟诗咏唱,并在吴镇墓前摄影留念,以表示“高山仰止”的敬仰之情。由此可见,作为一代宗师的吴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当代著名画家、评论家邵洛羊先生在吴镇诞生72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的那样:“吴镇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的艺术成就非常了不起,对后世画坛的影响极大,至今还放射出炫目的光茫。”

吴镇是中华文化的骄傲,也是故乡嘉善的骄傲。吴镇以其创新进取的勇气,加上无与伦比的艺术天赋,在元画变革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吴镇的片牍尺素都被后人视为瑰室,加以珍藏。当代美术史权威王伯敏先生在论到元代山水画风格时,明确提出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发展董巨、融化李成一派的。他们在元代势力最强,影响最大。这派画风,力求情趣,或渴笔擦皱,水墨渲淡,或作浅绛设色,皆极一时之盛。……明代中叶以后,更受到士大夫画的推崇,连绵五百年(元至清代前期)而不辍。”由此可见,包括吴镇在内的“元四家”对后世绘画的影响有多么地深广。“碑碣斜阳外,风流异代看”(清、郭频伽《梅花庵访吴圭墓》诗),道出了后人对吴镇的无限崇敬之情。


参考文献:

[1]陈擎光.元代画家吴镇[M].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馆.

[2]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中国画家丛书.吴镇[M].杭州:浙江西冷印社编印.

[4]吴镇资料汇编[M].嘉善县政协文史资料第5辑.

[5]吴镇研究论文集》[M].嘉善县政协文史资料第15辑.

[6]赵孟.义士吴公墓铭[M].

[7]义门吴氐谱[M].浙江省平湖市博物馆.

[8]元四家画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