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乾隆御笔《杏花图》

乾隆御笔《杏花图》

时间:2023-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乾隆的书画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艺术质量、历史内涵都堪称清代帝后书画中的翘楚。此幅《杏花图》为纸本,设色画。根据御驾行程并结合图中的御制诗首句“去时寒蕊始含苞,回看新英绽树梢”句意可知,《杏花图》轴当在乾隆自五台山回銮的途中所作。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于同月画《阜平道中雪景山水图》轴,表现的就是这次归途中所见雪后山水的景致。


乾隆的书画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艺术质量、历史内涵都堪称清代帝后书画中的翘楚。但其传世的数千件绘画中,以摹古、临古者居多,记录和表现其日常政务、生活见闻、内心感悟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而《登金山塔顶图并三迭韵》轴、《百泉奇树图》轴、《澄海楼图》卷、《金莲花图》以及此处言及的《杏花图》轴和《嵩阳汉柏图》轴等,则属于后者。这些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或抒发了乾隆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怀古幽思,或寄托了他虽贵为国君但内心亲近自然、敏感柔情的真实一面。这些御笔作品受到学者和藏家的重视,不仅是因乾隆身份特殊或这种题材数量稀少,更关键的是随着清史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书画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功能,发挥了一般史料无法企及的形象生动、以图证史的作用。此幅《杏花图》为纸本,设色画。纵79.6厘米,横30.7厘米。本幅左上行书自题曰:“去时寒蕊始含苞,回看新英绽树梢。万物形形还色色,不须观象注羲爻。陇首连林葩吐荣,澹烟微雨过清明。得教扑鼻香风拂,便拟灵岩山下行。讵必北方杏不嘉,开时常是溷尘沙。今春雨露真滋润,请看于梅可太差。阜平道中适见杏花,辄以元人折枝法写之,并题三绝句。辛巳春三月御笔。”画心钤“乾”“隆”朱文联珠印、“摛藻为春”朱方印、“笔花春雨”白方印、“意在笔先”朱方印。按辛巳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时乾隆51岁。图中题诗见于《御制诗集》三集,卷十二。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此年二月初十日,皇帝奉皇太后自圆明园启銮,拜谒泰陵后西巡经直隶、山西各州县至五台山,二月二十四日驻跸菩萨顶行宫至二十七日下山。三月十七日奉皇太后回到京师。根据御驾行程并结合图中的御制诗首句“去时寒蕊始含苞,回看新英绽树梢”句意可知,《杏花图》轴当在乾隆自五台山回銮的途中所作。乾隆诗中所谓“今春雨露真滋润”,则应指的是该年春天雨雪丰沛。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于同月画《阜平道中雪景山水图》轴,表现的就是这次归途中所见雪后山水的景致。正是由于甘露的滋润,皋平御道两侧才会红英灿发,绛云摇曳。这种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不仅引发了乾隆随时喷薄欲出的诗兴,更点燃了他挥洒丹青的热情。仅在不到二十天的回程途中,他就先后创作了除上述二图外的《绯桃新柳图》轴、《四友图》册等六件,其中《四友图》则是在正定行营对雨而作的。这些对景写生的作品反映出他绘画创作的一个规律,即每当他巡狩出游,纪实性的诗歌、绘画作品就会较平日大大增多,使得乾隆原本以临仿古人绘画为主的创作活动平添了一抹鲜亮、生动的色彩。

咏叹杏花的题材在乾隆的诗歌当中为数不少。这是因为他的多处苑囿中都有杏树,如圆明园、静明园、盘山等,春季都能看到大片的杏花开放,而乾隆也是每逢花期必有诗作,如咏翠云山房“杏花”诗,咏田盘“梅杏”诗,咏“东竺庵杏花”诗、咏“圆明园杏花春馆”诗等。他认为,北方之地苦寒,春天也较江南来得迟缓,故而晚开的杏花比梅花更能代表北国春色,他竟然提出“花中金榜设开成,甲第应教属此卿”(三集卷二十九页十六,“题邹一桂东竺庵杏花图迭前韵”)之说来褒赞杏花之美,未免对杏花过于偏爱。另外,由于孔庙“杏坛”的存在,杏花更是与儒家学说的传承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致于被乾隆上升到“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二集卷六十二页八,“杏坛”)的高度。

在杏花题材的绘画作品中,乾隆最推崇的是明代沈周、清代邹一桂的作品,他的绘画也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二人的影响。他高度评价沈周为庆云庵僧所作的《杏花图》,并且他也曾模仿沈画:“老沈粗笔写嫩蕊……其枝用渴笔写意,着三数花,嫣然生气远出”(三集卷二十三页二十四,“拟沈周杏花并题以句)。对于邹一桂的花卉画乾隆则格外推重,他曾在《题邹一桂花卉卷》中说,邹一桂所画杏花达到了“吴融诗句徐熙画,静里拈来数笔兼”的境界(二集卷四页十四)。而且,每当杏花盛开时,他都会对花展阅邹的杏花图,并作诗题跋。这类诗歌见于《高宗御制诗文集》的就多达十数首,除了描写花的娇艳多姿之外,对邹氏的艺术也皆罄尽赞誉之辞。

无论是沈周还是邹一桂的杏花图,乾隆都曾不止一次地临仿其意。乾隆自己创作的杏花题材的画作,共有两件被著录到《石渠宝笈》续编中,一为甲戌(乾隆十九年,1754),另一为壬午(乾隆二十七年,1762)所作,也是临仿之作。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梅杏图》轴作于乙巳(乾隆五十年,1785)暮春,是以墨代色,将盘山雨后艳丽妖冶的杏花与培植盆中的白梅合绘一幅,粗笔勾描枝干,淡墨晕染花朵,浓墨点掇花蕊,此仿学沈周之写生法也。而故宫所藏作于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明雨中的《杏花春柳图》卷,则采用设色“没骨法”画弱柳红杏,明快的嫩绿,加上粉润的花朵、淡赭的枝干,较好的表现了飘摇的柳枝与挺拔的杏树,在恽寿平折枝花卉的基础上,更注重树木、花卉的整体效果和动感,此参合邹一桂之赋色法也。

乾隆正是秉着与古人经典得天独厚的机缘,凭借身边众多像邹一桂、董邦达等书画兼善的词臣画家的指导和帮助,在饱游沃看的基础上,取名家之长,变沈周墨笔为设色,将粗放的写意糅合邹氏的没骨技法,创作了这件阜平道中的杏花写生画。图中以墨掺加赭石,采取勾写、点染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杏树枝杈在雨雪浸润后皮色湿重而又粗砾毛糙的质感;在杏花的描写上,并未像邹一桂那样选取比较接近真实的淡粉色,而是使用灿若朝霞的红色,突出了其御制诗中所描绘的杏花在澹烟微雨中展露笑颜,不输梅花的曼妙姿采,疏疏朗朗,绛云一枝,正所谓“动人春色不须多”。此图反映了中年乾隆较之即位初期,在绘画技巧上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用笔的沈稳不仅反映在绘画上,也体现在书法中,其成熟的行书面貌,流畅自如的笔墨也较好地呈现出他数十年不懈临写古代名迹的成效。此图诗、书、画完好结合映衬,相得益彰。如同画中的杏花一样,此作在民间所藏乾隆亲笔写生画中,说它是一枝奇葩,似乎也并不为过吧。

题识:去时寒蕊始含苞,回看新英绽树梢。万物形形还色色,不须观象注羲爻。陇首连林葩吐荣,澹烟微雨过清明。得教扑鼻香风拂,便拟灵岩山下行。讵必北方杏不嘉,开时常是溷尘沙。今春雨露真滋润,请看于梅可大差。阜平道中适见杏花,辄以元人折枝法写之,并题三绝句。辛巳春三月御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