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元代王蒙《煮茶图》

元代王蒙《煮茶图》

时间:2023-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吴湖帆甚至说此图与故宫博物院等收藏的王蒙画作“皆妙品也”6,这说明吴、徐二人经过了反复论证,肯定了这件王蒙的《煮茶图》。8吴湖帆将《煮茶图》与收藏在博物馆内的十件作品相提并论,足见他的重视程度。有关王蒙在明代生活18年的绘画生涯,目前在学术界研究得十分薄弱。王蒙用三年时间精心创


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

——元代王蒙《煮茶图》考证与辨析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刘金库


《煮茶图》用“渴墨”以牛毛皴、解索皴画法画出,然后再用浓墨“苔点”,画出山体的阴阳向背,这正是王蒙所独创“水晕墨章”1,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表现出元气磅礴、纵横离奇的山水境界。王蒙画的山水,景色稠密,山重水复,布局繁密,苍郁深秀。与他自幼受外祖父赵孟俯的影响有关,后来得到黄公望的指教,又常与倪瓒、陈汝言等人切磋,对山水画有独到的创新。

本图的题签是由吴湖帆题写的,即“元黄鹤山樵为陈惟允画煮茶图真迹。秋枚道兄秘藏。戊寅(1938)春正吴湖帆题签。”经查,“秋枚”即为“风雨楼主人”邓实(1877-1951),号秋枚,自署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902年在上海创办《政艺通报》。1905年与章太炎等创办以“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国粹学报》,任总纂。1908年创办影印历代金石书画及题跋的画报《神州国光集》,任主编。《神州国光集》(后改为《神州大观》)是较早影印金石书画图版的画刊,对于后人收藏、研究,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吴湖帆在《丑簃日记》民国二十七年(1938)二月十九日中记载:“傍晚,…秋枚带王叔明《煮茶图》见示。此图叔明为陈惟允画,题者有宇文公谅、杨升庵及不著名之都中黄、岳二人。画作麻点皴,虽纸甚敝而精神尚好,笔墨则粗看甚草率,而细看甚有味,与余藏之《松窗读易》(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卷子为一时作,纸亦相同,乃宋镜面笺也。”2在二月廿六日中记载:“天晴,未出门。徐邦达、徐俊卿、孙伯渊、陆一飞、王季迁、邓秋枚均来。……(徐)邦达来,专为看山樵《煮茶图》。”3“邦达看了山樵若干时即去,去时犹留恋不舍,云明日再来许观否?余(指吴湖帆)诺之而去。”4这说明吴湖帆、邓实、徐邦达三位先生极为看重这件藏品的。

与此同时,吴湖帆在《丑簃日记》记载了他对《煮茶图》是从质疑到肯定的一个过程,他在1938年的2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日细阅王叔明《煮茶图》,叔明与宇文公谅二题字似出一手为疑,容缓再细研究之。”5到了1939年,吴湖帆、徐邦达刊登在《国光艺刊》上。吴湖帆甚至说此图与故宫博物院等收藏的王蒙画作“皆妙品也”6,这说明吴、徐二人经过了反复论证,肯定了这件王蒙的《煮茶图》。吴湖帆在《梅景书屋随笔》7中说:“王叔明画以《青卞隐居》、《葛令移居图》二幅为平生杰作,所见王氏真迹皆未能出此上。他如庞(莱臣)氏藏《夏日山居》、《丹山瀛海》、故宫藏《谷口春耕》、《雅宜山斋》、邓(秋枚)氏藏《煮茶图》、周(湘云)氏藏《春山读书图》、徐(俊卿)氏藏《西郊草堂图》、吾家之《松窗读易图》、及门(人)王季迁所收《林麓幽居》等,皆妙品也。”8吴湖帆将《煮茶图》与收藏在博物馆内的十件作品相提并论,足见他的重视程度。

吴湖帆(1894-1968)比邓实小17岁,故称邓为道兄。翌年,吴湖帆交给其弟子徐邦达,在由徐邦达自己主编的《国光艺刊》9上发表。图的上方有四段题跋,分别是由元代的宇文公谅、署名“郡中”的同乡文人,及明代的杨慎、黄岳四人题写跋语。

第一段,宇文公谅的题跋是:霁色如银莹碧纱,梅葩影里月痕斜。 家僮乞火焚枯叶,漫汲流泉煮嫩茶。 顿使山人清逸思,俄骜蜡炬发新花。 幽情不减卢仝兴,两腋风生渴思赊。 

宇文公谅(?-约1338年前后在世)在《元史》中有本传,字子贞,其祖先成都人,后徙吴兴。生存时间约元惠宗至元中前后在世。他通经史百家言,弱冠有特操。登至顺四年(1333年)进士,为国子助教。日与诸生辨析诸经。调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至岭南廉访使佥事,以疾请老。卒,门人私谥曰纯节先生。宇文公谅著作宏富,有《折桂集》、《观光集》、《辟水集》、《以斋诗稿》、《玉堂漫稿》、《越中行稿》凡若干卷。

第二段题跋是署名“郡中”的文人所写的一首诗:“嫩叶雨前摘,山斋和月烹。泉声云外响,蟹眼鼎中生。己得卢仝兴,复晓陆羽情。  幽香逐兰畹,清气霭轩楹。”“郡中”意思是同乡,在这里应当是指与画家王蒙本人的一个同乡文人所写,那么,这个人也就是湖州(今吴兴)人。

第三段题跋是黄岳写的:清泉细细流山肋,新茗丛丛绿芸色。良霄汲涧煮砂铛,不觉梅梢月痕直。喜看老鹤修雪翎,漫艺沉檀检道经。步虚声彻茶初熟。两袖清风散杳冥。蜀人黄岳题于岷江寓所。经查,黄岳10是明末清初文人,生卒年不详,四川人,曾任吏部考功司郎中。

第四段题跋是杨慎所写,“扁舟阳羡归。摘得雨前肥。漫汲画泉水。松枝火用微。香从几上绕。细向树头围。浑似松涛激。疑还绿绮挥。蜂鸣声彷佛。涧水响依稀。杨慎。”杨慎(1488-1559)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杨廷和之子,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少年时聪颖,他曾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编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大礼议”,违背明世宗的意愿而遭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王蒙的山水画艺术可划分为草堂山水、书斋山水、和隐居山水三个时期,此图中所绘的是王蒙晚年的隐居山水,据《泰安县志·宦绩志》中记载,王蒙(1301-1385)在明洪武二年(1369)出任泰安知州,“清廉有守,吏习而民安之,公余与士大夫饮酒赋诗,临池染翰,一时盛事”,也由此开始了他画隐居山水的十八年生涯。王蒙因与胡惟庸有私交,曾至胡氏私邸观赏过藏画,“胡惟庸案”株连多达三万余人,王蒙也被牵连下狱,于洪武十八年(1385)死于狱中。

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认为传统山水画至“黄鹤又一变也”,成为重要转折,说明他在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王蒙在明代生活18年的绘画生涯,目前在学术界研究得十分薄弱。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陈经历汝言》11条载:“王蒙知泰安州,厅事后有楼,面泰山。王蒙张绢素于壁,兴至捉笔,三年而图成。陈汝言自济南往访,方看画,雪大作,欲改雪景,而难于设色。汝言沉思良久,曰:‘得之矣!’为小弓,夹粉笔,张满弹之,俨如飞舞。王蒙叫绝,以为神奇,题曰:《岱宗密雪图》。”王蒙用三年时间精心创作了巨幅《岱宗密雪图》不幸被焚,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

从图上自署“王蒙为惟允画”,陈汝言是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字惟允,号秋水,临江(今江西靖江)人,居吴县(今江苏苏州),生卒年不详,与兄陈汝秩齐名。能诗,善山水。宗赵孟颊,行笔清润。受胡惟庸案所累,屈死狱中。著有《秋水轩稿》。王蒙在明代生活了十八年,但其传世的画皆作于元代(最迟的《夏日山居图》作于1368年),那么他晚年的画,陈汝言当年却可谓熟知。陈汝言画的山水与王蒙契厚,陈汝言传世的《百丈泉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用笔虽见粗阔,但其勾、皴依然缜密,行笔清润,意境幽深,明显受到王蒙的影响。

现从举世公认的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太白山图卷》的画法可知,王蒙是以“渴笔”画出山体,而以“苔点”绘出阴阳向背的,这是王蒙在晚年特有的笔法,恰与本图吻合。王蒙在元末明初的山水画总的在趋向简率写意,虽然构图上依然繁密,但在笔意上日益苍莽。洪武年间,王蒙作过一篇长歌行体诗《登泰山》:“飞仙挟我游天门,足蹑万壑云雷奔。凌虚直上数千尺,适见混沌分乾坤。……白云清谣曲未终,泠风命驾归崆峒。千峰万峰浸明月,恍惚身在瑶池宫。明朝稽首下山去,翠嶂突兀青霞中。”其诗文与其山水画,在意境上是相通的。明代大学者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认为传统山水画至“黄鹤又一变也”,成为重要转折,说明他在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蒙的山水画从明代沈周、清代髡残,直到近现代黄宾虹、吴湖帆、陆俨少等,有不少山水画家汲取王蒙的法乳,他们对于王蒙画格的感悟,散见于不少画跋之中。

王蒙的画风——绵密蓊郁,浑厚苍茫——在晚年转向清润苍莽、意境抽象的风格,正如倪瓒称他“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题岩居高士图》),确实道出了他旷达的襟怀与非凡的功力。王蒙与倪云林是生平好友,常常作画唱和,彼此有很深的情谊,在绘画风格上却是反差强烈,一个繁线密点交融,一个简中寓繁“逸笔草草”,其实这种“繁” 与“简”只是一种表象的差异,其本质是异途同归,正如清朝钱杜所云“云林似简而繁、山樵似繁而简”,本质上他们各自都在抒写那孤傲清高的情趣,王蒙的山水画最为多变,画法有粗有细,亦工亦写,可给我们的整体感受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繁密深秀,深邃苍茫,他的作品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对于现代的影响仍是巨大的,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新鲜的气息,一种超逸的、理想的文人情境——一种期盼的情绪,一种无奈的生命投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