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个苗家汉子的“乡愁”

一个苗家汉子的“乡愁”

时间:2023-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赵芳 孙卫东 黄蜀锦“土地变股份,上班坐中巴,吃饭在食堂。”这不是从盘县大山之中传出的山歌,也不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里的农民遥远的梦境,这是曾为“穷乡僻壤”的普古乡舍烹村农民现今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舍烹村村民过上了幸福日子,都因为村里出了一个苗家汉子陶正学。陶正学——舍烹村——村民的幸福日子,这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一个苗家汉子的“乡愁”_陶正学带领群众“转型”奔小康的故事_贵州榜样

◎赵芳 孙卫东 黄蜀锦

“土地变股份,上班坐中巴,吃饭在食堂。”这不是从盘县大山之中传出的山歌,也不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里的农民遥远的梦境,这是曾为“穷乡僻壤”的普古乡舍烹村农民现今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舍烹村村民过上了幸福日子,都因为村里出了一个苗家汉子陶正学。

陶正学——舍烹村——村民的幸福日子,这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一个人的转型——难舍那山那水那方乡亲

“我的根在舍烹,故乡的水土和父老乡亲养育了我。我一个人富了不叫富,乡亲们共同过上幸福日子这才是真正的富。

——陶正学

日前,记者来到盘县最为偏僻的乡——深处大山之中的普古乡,采访陶正学。

中等个头,目光深邃,精明强干,这是五十多岁的陶正学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舍烹村甚至普古乡,陶正学的名字为村民们所熟知,不仅仅是他的创业经历被传为佳话,更因为他在外创业致富的30年中,时时刻刻挂念着普古乡和舍烹村的乡亲。

“我16岁就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搞过铅锌矿,开过煤矿,办过洗煤厂……”回首往事,陶正学感慨万分,“那时的普古啊,是盘县甚至是六盘水最偏僻、最贫穷的地方。”在外创业,每一次回家,看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山水、那方土地,看到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耕耘依然贫困,陶正学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知道心中那沉甸甸的东西就是对故土的眷恋,是一份挥之不去的“乡愁”。

因为这份“乡愁”,家乡修路、修学校、修水池,资助贫困学生读书,帮助贫困家庭解难……只要是家乡需要资助,陶正学总是慷慨解囊。多年来,他已累计捐资1000余万元支持家乡发展。

有钱了,富裕了,陶正学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个人富裕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这个念头一直在他的头脑中盘旋。“带领村民一起致富,这是我的责任。”他的心里豁然亮堂起来。

2012年5月,他带着30年积累的上亿资产回乡创业,跨出了自身“转型”的第一步。

“我要帮富、领富、带富”。陶正学带头成立了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000万元,计划投资3.4亿元,总规划为181.4平方公里,以这个“载体”带领乡亲们由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转型,以产业发展带动乡亲们共同富裕。

30年与煤打交道的陶正学,从此由“黑”变“绿”,由过去卖煤炭转型为“卖农产、卖山水”。

在一穷二白的舍烹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村民的手中流转土地,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这些陶正学都迎刃而解,最让他头痛的是过去一直“与煤共舞”,如今却要“经营”现代农业,从“一座山”跨到另“一座山”,无疑是对他的一次严峻考验。

一次,陶正学在购买种苗时,因缺乏知识和经验,原本5元一株的苗,销售方却以60元的价格卖给他。事后,陶正学下决心边学边干,不当“门外汉”。

类似的“沟沟坎坎”,陶正学还走过许多。“夜里常睡不着,我心里老在说,不能失败啊,失败了会害了村里的乡亲!”陶正学说,合作社不能关门,生态农业示范园不能关门,这是他的责任。

然而,就在陶正学面临资金困难,身处困境,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时,乡亲们用自己的辛勤努力默默支持他,这让他倍感温暖,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王明柳,是陶正学资助过的一名贫困学子,2014年,她从吉林大学毕业,悉知陶正学投入全部家产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心里十分感动,毅然放弃在外地就业的机会,带着家在吉林的同学张丽杰来到舍烹村,加入到陶正学的队伍中。

“他在做一件有挑战性的事业,也是做一件建设家乡、惠及村民的好事。”王明柳说,抛开个人恩情回报,单是冲着陶正学带领乡亲共同致富,也愿意跟着他干。

一群人的转型——农民就地当工人

“没想到致富之梦实现得这么早,幸福日子来得这么快。”

——村民刘美芬

被推举为合作社第一任理事长的陶正学,带领合作社经过一年的运作,目前,已吸纳460户村民入社,带动当地群众1200人就业,几乎覆盖了舍烹村及周边几个村。

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陶正学提出“风险留给企业,实惠交给农民”,以股份形式吸纳会员,村民可用土地入股,也可以现金入股,每股20万元。让村民意想不到的是,在每股20万元的股金中,农户只需入股10万元,由陶正学垫付10万元。对于想加入合作社但又缺乏资金的一些村民,陶正学无偿地借钱给他们。

“我的就是大家的,大家的还是大家的。”这是陶正学对村民常说的一句心里话,这句质朴的“大白话”,显现了陶正学宽广的心胸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强烈愿望。

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合作社成为了村民眼中的“家”,致富的路。

“我现在合作社创建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做工,每月工资收入1500元至2000元左右。”说起现今在合作社做工,舍烹村村民刘美芬笑得合不拢嘴,“这样的工资待遇比在外地打工一点都不差,而且,早晚有中巴车接送上班,中午有免费午餐,这么好的条件,我做梦都不敢想。”

自从合作社成立以来,舍烹村村民不再外出打工,几乎全村的青壮年农民和很多老年村民都在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做工。“在合作社做工比在外地做工强多了,还可以照顾家、照顾老人孩子……”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

在舍烹村,记者遇见的村民都是精神抖擞,满脸洋溢着幸福的表情。他们在陶正学的带领下,正意气风发走在洒满阳光的小康之路上。

现在,舍烹村的农民有三份收入:一是在合作社打工,平均每月工资在1500元至2000元左右;二是流转给合作社的土地租金平均每亩每年500元钱;三是入股的农民按股返利,可以参与分红。

刘美芬算了一笔账:她家的十多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7000元的收入;她与丈夫在合作社做工,两人每月工资有3500至4000元钱,仅此两项加起来,她家每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另外,她家是股东,还要参与分红,这更是一笔数目可观的收入。

“我家现在每月的收入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收入,真没想到致富之梦实现得这么早,幸福日子来得这么快。”刘美芬兴奋地说。

一个村的转型——共绘美丽新家园

“山要开发才会成为‘金山’,我要带领村民发展旅游业,‘卖山卖水’。”

——陶正学

如今的舍烹村,正沿着依托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向小康村目标大步迈进。

这条小康之路的“指路人”正是陶正学。凭借几十年在商海弄潮的经验,陶正学与省农科院的专家一道为合作社、为舍烹村画了一张发展蓝图:以现代科技农业为核心,一年打基础,二年见规模,三年出成效,四年见效益,五年大丰收。利用独具特色的娘娘山高原湿地自然环境,依托优质、高效、生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打造一个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舍烹,让舍烹村及周边村寨的村民共圆“小康梦”。

绘就发展“设计图”,陶正学带着村民甩开膀子,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陶正学及合作社投入上亿元资金,从舍烹村及周边几个村流转土地2.1万亩,着力打造“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充分利用娘娘山湿地、峰林、河流、溶洞、植被以及民俗风情等自然资源优势和民族风情优势,集高效农业、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于一体。园区规划面积为181.4平方公里,建设工期为5年。

如今,走进舍烹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令人惊叹的集特色水果种植、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园,在舍烹青山绿水的衬托下,愈发让人赏心悦目。

今年以来,园区种植刺梨5000余亩、猕猴桃2500亩、蓝莓近千亩(以后将发展到7000亩)以及近千亩各类蔬菜。

合作社还投入数千万资金在舍烹村修建了银湖民族风情广场、通村油路等基础设施,让过去偏远、贫穷的舍烹村彻底改变了模样:进村是油路,村中现佳景。

“天天有果吃、月月有花看、年年有风情、处处有风景、岁岁有财进。”陶正学说,园区完全建成后,将会展现出这样一幅精彩的画卷。

按照陶正学画出的发展蓝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还将建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要有本地小乌洋芋罐头厂,火腿、香肠、腊肉制品加工厂,名特优水果保鲜包装厂、高山云雾茶加工厂等。特别吸引眼球的是,园区还着力打造旅游品牌,现正开发娘娘山空中索道、六车河大峡谷观光线路等。

“等园区工程全部完工后,舍烹村村民的日子不会比城里人差!”陶正学信心满满地说,那时舍烹村将实现人人小康,家家欢颜。

(2014年12月22日《六盘水日报》)

短评DUAN PI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