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球
对他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参加革命,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解甲归田,为建设新中国而孜孜努力;退休在家,为红色精神传递、捐资助学而奔波不息。
他就是贵州省遵义市老红军李光,今年已经96岁高龄。
李光14岁参加红军,大字不识的放牛娃,人生就此转折。革命的大家庭教会他无私、助人、奉献。1985年离休后,一向节俭的李光,将自己的大部分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他先后资助1699名孩子,资金总额40多万元。老红军李光,精神不老。
李光儿时境遇凄惨,从小失去父母成了孤儿,8岁在遵义县团溪镇为地主放牛,吃不饱、穿不暖。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进驻遵义城。在招兵处前,李光决定参军。年仅14岁的他想法很简单:这支军队不欺负老百姓,能够吃饱饭。
战争就是课堂,革命就是熔炉。从最初“只想吃饱饭”的想法到确立“要为共产主义奉献终生”的信念,李光的人生在蜕变:“为了人民、经历生死,才能懂得战斗的意义。”理想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李光有切身体会,强大到战斗时自己用右手去堵枪眼而不觉痛,落下残疾也无怨无悔。“比起牺牲了的战友,我做得还不够。”李光说,他要把逝去战友们的故事和精神讲出来、传开去。
从此,遵义会议会址里、红军烈士陵园旁、娄山关顶上……一位老红军穿着干净整洁的军装,尽管步态迟缓,但讲解铿锵有力,充满感情,听者如身临其境。这一讲,就是几十年。2000年起,李光先后被确诊为直肠癌、皮肤癌、重症胰腺炎。因为做了前列腺手术,老人长期在腰间插一根管子,行动不便。但只要有人、有地方需要他去讲革命故事、长征精神,李光从不推辞。
“讲着、讲着,就会忘了病痛!”李光说。几十年里,李光义务为市内外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座1000多场,受教育人数达数十万人。
这辈子没上过学,是李光一生的遗憾:“旧社会,穷人家孩子吃都吃不饱,读书就是做梦。”对他而言,没文化的苦、吃的亏是惨痛的。每每回忆脑海中的那场战事,老人至今还未原谅自己。那是他担任营长时的一次战斗,上级在夜间下达了“拂晓前撤退”的命令。但因李光不懂“拂晓”含义,偏巧文书也不在,天亮才集合撤退。由于贻误时机,部队被敌人包围,损失不小。
这次流血换来的教训,让老人心结难解。1987年,从市政协副主席岗位离休的李光,担任遵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决心把余生的精力投向教育事业。1994年,市关工委到红花岗区海龙镇桂花小学组织活动。李光查看校园后心中一紧:操场没五星红旗,教室的墙千疮百孔,学生课桌是两个树墩搭一块木板。
“不能让孩子们的读书环境这么差!更不能因穷读不起书。”李光决定用退休金捐助桂花小学。第二天上午,李光买了100套棉衣亲自送到学校,同时捐赠5000元买红旗、做课桌。自此,捐资助学一发不可收。他给自己定下计划:每年要向贫困学生捐款1万元,2007年,捐款增加到每年1.5万元,从2010年起,增至2万元。
“经历过饥饿,就知道节约的可贵;经历过战乱,就知道和平的不易。”李光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要么是一碗白米饭加一小碟青菜,要么是一碗素面条,几十年如一日。
李光的节俭,外孙马征感受最深。在他的眼里,外公就是一个没啥人情味、特别“抠门”的倔老头儿。他举了一个例子,从他记事起,外公就一直穿着同一件已经洗得发白的旧外套、一年四季都戴着同一顶旧军帽。对自己如此,对家人亦不例外。马征说,从小到大,外公几乎没给他买过衣服,妈妈、姨妈给他稍微多买了点,被外公看见,肯定要被严厉批评。
马征说,从外公那里,他们得到的只有“好好读书,好好做人”这句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的“唠叨”。
如今,马征已经成为一名教师。看着讲台下的孩子,马征发现自己慢慢地理解了外公。身为人师,他懂得这世界爱有很多种。比起精美的玩具、华丽的衣服,外公给子孙的言传身教更珍贵。“他抠门,因为他是想节省更多的工资,帮助更多的孩子;他有爱,因为他想通过讲故事,多留红色精神于后人。”
(2016年09月28日《 人民日报 》)
媒体报道MEI TI BAO DAO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