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知道阿加沙·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著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小说和电影中扣人心弦的情节给看过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是虚构的,但在尼罗河上确实发生过比这个故事还要惨痛的悲剧,它的主角就是1970年埃及政府建筑的阿斯旺大坝.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河,它在非洲大陆上流经苏丹、埃及,最后注入地中海.它的西侧是撒哈拉大沙漠,东侧是阿拉伯大沙漠,沙海茫茫,寸草不生,是尼罗河给埃及带来了充沛的水量和肥腴的沃土,在黄色沙漠中开辟了一条绿洲走廊,并在河口区堆积了宽约100 km肥沃的三角洲平原.千百年来,尼罗河河水年年在七八月间定期泛滥,大量的河水越出河堤淹没了河滩上的耕地.1959年,埃及政府为了农业的现代化和获得廉价的水利电力,决定在阿斯旺这个地方截河建坝.建坝工程于1970年完工,大坝给埃及带来廉价的电力和便利的灌溉,但同时也带来了灾难:
(1)河水不再泛滥了,看似好事,但尼罗河两岸的绿洲失去了肥料来源(原来河水中的泥沙和有机物质是两岸土壤肥沃的主要来源),绿洲又重新被沙漠侵蚀.下游由于没有足够的淡水洗盐,土壤盐渍化日趋严重.
(2)由于建坝,河水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淤积在河道内,不仅抬高了河床,也使下游平原由原来的向地中海延伸变成了朝大陆退缩,原来建筑的港口等设置受到严重威胁.
(3)下游地中海海域因尼罗河没有带来足够的有机物,使近海沙丁鱼严重减产,从1965年的年捕获量15 000 t到1971年时已没有沙丁鱼的影子了.
(4)河水从奔腾湍急的活水变成流动缓慢、相对静止的“死水”,使得血吸虫、蚊子肆虐.
这是一桩地地道道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它一下使全世界从水电热中惊醒过来,各国政府纷纷重新评估它们的水电建设计划.水力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无害的自然恩惠,合理有限度的索取才是人类发展的正道.
谈到河中的泥沙就不能不提中国的黄河.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年输沙量达16亿t.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土高原曾是一个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世界,河水清澈,而现在的黄河两岸则是光秃一片,河中黄沙滚滚,浊浪翻腾.由于在河流上游建坝发电,下游的水量逐渐减少,黄河下游断水期一年比一年长,从20世纪70年代年均断流9天,发展到1995年一年断水122天,断流里程从135 km发展到683 km.
黄河流域又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面积为6.4×105 km2(平方千米)的黄河上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4×105 km2.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每立方米黄河水含沙量高达35 kg.年平均淤积下游河床的泥沙达4×108 t.这使得河床每年抬高10 cm.泥沙的堆积使黄河成为有名的“地上河”、“悬河”.目前,黄河河床比沿黄河的郑州市高出2~3m,黄河开封段河床高出开封铁塔地基13m,如图6-1所示,罗口段河床比济南火车站高出5m,沁河段河床比新乡市区高出达22m.黄河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来,决口泛滥达1 500多次,较大的决口和改道有26次,重要的决口和改道有7次,每次决口和改道与严重的水灾是相伴而生的,给两岸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所以说,黄河是悬在中国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点也不过分.
图6-1 黄河干流上的地上“悬河”示意
泥沙在河道中沉积不仅对河道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大量的淤沙还可能对水电站工程甚至整条河流产生致命危害.例如,1960年我国建成的黄河三门峡水库(见图6-2),由于缺乏对泥沙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制订了过高的水利要求,计划将千年一遇的洪峰流量32 500m3/s(立方米/秒),削减为6 000 m3/s;计划安装8台发电机组,总容量116万kW(千瓦).但大坝建成后(坝高350m),水库中泥沙的淤积十分严重,1960年9月~1962年3月,总淤量达15亿t,占同期入库沙量的93%,到1964年泥沙的淤积量已达44亿t,且淤积末端不断向上游延伸,河床抬高,严重地威胁到关中平原和西安市的防洪安全.此后,水库被迫放弃蓄水,拆除已安装好的第一台机组,进行两次大改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在兴建三峡大坝时,中国政府十分慎重,前后论证了近30年,之后又修建了葛洲坝水电站.在此基础上经过仔细论证,最后决定上马三峡大坝工程.尽管如此,三峡大坝的建设仍冒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大坝对上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很难预料,有些问题甚至在建坝十几年后才发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于各行各业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包括力学家们,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总结经验,让大自然持久有效地为人类服务.
泥沙运动不仅会造成江河泛滥,电站埋没,而且还会发生给人类环境带来“灭顶之灾”的沙尘暴.历史上最严重的沙尘暴曾经发生在美国.美国西部森林草原广布,土地肥沃,是美国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地方,由于其开发时间短,资源丰富,从未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小麦价格猛涨,促使美国中部各州的农场主竞相把大片草原和稀草树群辟为耕地,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同时孕育了一场灾难.
1934年5月11日清晨,从美国西部刮起了一阵阵遮天蔽日的黑色狂风,狂风挟着泥沙腾空而起.这场黑风暴自西向东迅速蔓延,整整持续了3天3夜,形成了一条东西长2 400 km,南北宽1 400 km的黑风暴带.由于美国中部多为宽广的平原,黑风暴所到之处无所阻挡,因而田地干裂、庄稼枯萎、溪水断流、牲畜死亡,乃至千万人流离失所.这场黑风暴横扫美国2/3大陆,风暴所到之处,当地居民都以为“世界末日”到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招来的报复,往往要比人类预料的严重得多,有些甚至是根本无法预料到的.
图6-2 三门峡水电站位置示意
例如,1998年4月16日,上海下了一场泥雨,汽车顶上、自行车坐垫上全是点点泥斑,第二天整个上海笼罩在灰蒙蒙的“泥雾”中.这天尽管天空无云,但人们无法感受到太阳的光芒.在户外只要待上一二小时,脸上、衣服上全都是灰尘,感觉极不舒服.这次沙尘暴起源于新疆.由于长期无节制地放牧与砍伐森林,地表干旱,植被减少,遇大风一吹,地表裸露在外的沙尘被卷到1 000m的高空,再随着大气气流的运动,远在数千千米之外的上海也就饱尝到了新疆的沙尘.
这些沙尘在流动的水和空气(流体)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呢?它们的起落沉降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诞生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泥沙动力学.
图6-3 泥沙启动的简化模型
为什么水流速度降低会引起泥沙淤积?我们来分析一下河流泥沙的受力情况:泥沙在河底上受到拖力与举力作用.当水流流过如图6-3所示的沙粒堆时,由于水黏性摩擦力的作用,使得沙粒A产生一个与水流平行的后拖力F2,但由于沙粒是部分暴露在水中的,因此F2一般不通过圆心.当水流速度较大时,沙粒顶部流线发生脱离,并在沙粒背面产生漩涡,从而产生压差阻力F1,对球形沙粒这个力是通过圆心的.
在水流流动时,沙粒顶部和底部的流速是不同的,前者为水流的运动速度,后者则为沙粒间渗透水的流动速度,它比水流速度要小得多,近似采用伯努利定理,沙粒顶部流速高压力小,底部流速低压力大,从而产生一个举力F a,它是通过沙粒重心的.
通过理论计算可推导出圆柱体沙粒被举离河床的条件:
这里γs和γ分别为沙砾和流体的密度.一般在水中沙砾可取(γs-γ)/γ=1.65,于是对不同尺寸的沙粒,使它启动的水流速度是不一样的,如:当D=0.1mm时,启动条件为V>3.35 cm/s;而当D=1.0mm时,启动条件为V>10.60 cm/s.这说明沙砾尺寸越大,启动所需的速度越快,且呈平方关系.
当泥沙启动后,沙粒在梯度流场中运动将发生马格鲁斯(Magnus)效应.考虑如图6-4所示的情况,由于黏性作用,在河床底面,流体的流速几乎等于零.而在外流场,流速等于水面流速V.V到0之间会有一个速度梯度,这个速度梯度层往往比较薄,在流体力学中称为边界层.在这个梯度层中,如果有一个固体颗粒,那么颗粒上表面的流速将比下表面的大,在流体黏性作用下,颗粒将发生旋转.这样就使得下侧静压力高于上侧,形成一个向上的举力F.这个举力如果大于颗粒自身的重量,就会使得颗粒无法沉积在河床上,只能随流而下.当然,如果V越大,同样大小的颗粒所受到的举力也就越大,沙粒越不易沉积.反之流速越小,沙粒更容易沉积.这种效应称为马格鲁斯效应.
图6-4 河床底部泥沙受到向上的升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