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美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由于资源环境问题,传统产业失宠于投资者。今天的美国,正努力实现由过去把工业生产大量环节转移海外的“去工业化”到现在“再工业化”的快速转身。这个调整和“转身”令人关注。
业内人士对“再工业化”并不陌生。很多专家认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实体创新而非金融创新,因为金融创新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金融市场过度扩张及金融资产过度升值、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无法得到控制等。面对一片狼藉,美国奥巴马政府痛定思痛,竭力寻找引领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突破口,最终提出了所谓“新经济战略”: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也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
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是一种出于现实的考虑。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依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现在,美国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制造业萎缩而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像“智慧地球”一样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再一次依靠“再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
随着时代的变迁,“再工业化”的概念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变动。美国所指的“再工业化”绝不仅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在二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三次工业化。其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建立起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
从现实情况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已初见成效。据统计,自2010年2月以来,制造业已为美国人创造了53万个就业计划,实现连续31个月增长,创近25年以来最佳表现,其中多为高新尖端技术就业机会。据了解,卡特彼勒公司正在把工作机会从日本迁回美国,福特正在把就业机会从墨西哥转回美国,苹果也在美国本土重新开始生产Mac电脑。
从外贸的角度看,奥巴马的出口翻番战略虽困难重重,但也在艰难前行。日前荷兰国际集团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已从1995年的9%,上升至今天的13.5%,且这一势头有进一步加快的迹象。
从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也可见一斑。哈佛大学美国制造业生态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1950年美制造业占其GDP的比例为27%,为美国总就业做出了31%的贡献。到2010年,这两个比例已分别下降至12%和9%。今天,制造业的比例已回升至15%,而制造业就业机会更是随着苹果等高端企业的回迁而显得前景明朗。
这些年,美国不但抢占下一场制造业革命先机的决心极大,而且已制定出详细的国家战略,并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抢占研发高地,但这并不等于美国的“再工业化”之路就一定能畅通无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的积极投入加上各种优势,其“再工业化”进程及其可能诱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见图2-1)进展,值得世界各国密切关注。
图2-1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源:自动化厂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