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未来中国智能制造的集大成与因地制宜

未来中国智能制造的集大成与因地制宜

时间:2024-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谋求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无疑又将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极大的挑战,而劳动密集型行业优势逐步丧失的风险也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智能制造在未来的发展,既体现出智能、绿色、高效等概括、宏观的方向,同时又依托于诸多细分技术的交叉攀缘和不断更新。特别是从当前国内制造业的现状和需求为出发点来看,我国发展智能制造,必须选择一条比较务实和迫切的路径。基于这些图景,我们也不妨大胆地对下一阶段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一些特征进行概括和展望。

首先,在制造业的工厂管理及运营方面,将全面引入完整、成熟的信息化平台架构,并依托广泛的信息采集与开放的工业通信机制,建立灵活、稳健的工厂信息流,使工厂内横向和纵向基于各个层面、职能与环节的分支系统实现更加紧密与无缝的集成。

基于这样的工业信息化架构,在生产规划上,将实现从预估计划性生产到由精准需求拉动柔性化生产的转变;在产品管理上,将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受益于数字化仿真、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应用实践;在运营决策上,将进一步促进基于工厂实时数据与历史数据分析而自动形成最优化决策方案,为管理者提供更加精确与全面的参考。

能源管理上,同样将更多地应用到广泛的数据采集与支持全面集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电机系统、空压系统、暖通照明系统、数据中心以及工业设施围护等多方面能效的综合监控与管理;同时,充分利用更加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与设备,提升能源管理的收益回报水准。

在设备层面,大力推广、研发支持信息交互、柔性化生产、自诊断等功能的新型智能化设备,以及具有高精度、高速度等性能的特种设备;积极推进机器视觉系统、智能电机系统、高级运动控制、PC-based控制等产品与技术在生产设备上的应用,提高生产设备的智能性、精准性、安全性及效率水平。在设备维护的层面,大力推进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维护体系,充分利用预防性与预测性维护等手段,提高设备的可用性

在安全方面,应高度关注工业设施各个环节、层面的综合性安全需求,积极完善机器安全、过程安全、电气安全等方面的有效机制。特别是结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展,尤其需要大力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体系和机制,保障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正面、积极的效果。

其实,我国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和技术联合体,在这方面的实践也早已经开始。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由我国多家自动化厂商联合组织成立的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这一联盟已结合国情提出了“智慧工厂1.0”概念。其内容引人关注。“智慧工厂1.0”模型紧扣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和中长期发展趋势,针对装备制造商和终端制造业用户这两个核心对象,分别提出各自明确的“智慧工厂1.0”目标,即:装备制造实现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智能化、知识化、服务化装备制造奠定基础,而终端产品制造实现精益制造、敏捷制造;由资源驱动型向信息驱动型转变。

一方面,“智慧工厂1.0”在目标上强调数字化,但对智能化的实现程度有所保留,并未提出过高指标,更多的是在谈愿景;另一方面,“智慧工厂1.0”强调信息化、网络化与自动化的结合。其实这和当前国际热门话题——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等高端愿景目标一脉相承。所以,“智慧工厂1.0”显然是在评估了国内制造业平均发展水平后,为产业规划出的“上一个台阶”的可行性目标。

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为中国工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看到自动化除了在大规模生产制造端不可替代外,更强化了自动化对服务我国前端科技研发的重大作用。这明确了自动化应全面服务于我国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先进制造业的思路。

另外,必须提到的是,在2014年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周济作了题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与“中国制造2025”》的特邀报告。他认为,先进制造技术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以及产业模式创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产品创新和制造技术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并深刻改革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是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数控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机械产品的内涵发生根本性变化,使产品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此外,他还指出,我国的制造强国之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有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按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顺序发展;而中国,想要后来居上,必然要经历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完成工业2.0,3.0,4.0,否则就会再一次被别人抛在后面。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建设强国的过程。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谋求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无疑又将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极大的挑战,而劳动密集型行业优势逐步丧失的风险也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