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发展,大多数工厂的决策者已经认识到:加强和改善工厂设备的互联性,将成为一条挖掘生产效率潜力的必经之路。其中,很多企业更是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改善其工厂网络的计划。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网络投资计划都能够确保实现真正的“互联企业”。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对“互联企业”具备更清晰的认识,并做更充分的准备。比如:从技术和价值的角度来看,什么才是“互联企业”的决定性要素?在实现“互联企业”的过程中,企业有可能遇到哪些挑战?
对于由“一网到底”扩展而来的互联企业这一概念,美国红狮控制公司总裁Mike Granby认为:建立互联的工厂,对于未来企业在生产业务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企业的效率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面、优化的决策机制,而这必须以数据信息的顺畅传递与交互作为前提。在此前的工厂中,控制网络彼此相互独立,控制的设备也并非彼此联通。这就使大部分生产过程成了孤立的线条,而难以形成一张提纲挈领的网络。这正是“互联工厂”要改善的情况。
Mike认为,从技术角度上讲,当实现互联工厂后,各种工业网络将实现互联互通,数据流、控制信号可以在更广阔且彼此连接的网络间传输,从而为实现更大程度上的系统集成与决策优化提供可能。这种连接将不仅限于工厂内部,还将延伸到从工厂到工厂,在各个工厂之间进行,形成集团管理层面通盘掌控的大制造网络。也就是说,越是互联,企业的运作就越富有效率。
从价值角度上讲,首先,互联工厂首先在目标上符合企业生产型决策者对更多资源、数据信息的有效掌握需求。这对于企业的正确决策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其次,工厂互联给企业决策者在获取、掌握、控制各种生产性资源、信息的成本上做到了有效的集约。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改善不仅发生在产品制造工厂内,而且同样发生在流程工业领域。水处理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的水厂有水处理车间、泵站,远程水源的水质监测站。这些不同地方彼此互联之后,水厂的生产就变得井然有序、一目了然了。同一企业中的水厂和水厂之间实现互联后,企业领导就可以在一个整合后的平台上了解自身企业的实时生产状态了。这是互联工厂带来的非常明显的价值。
很多企业的运营者认识上有这样的一种误区:只要在技术与设备层面进行充分的改善,就可以实现真正的“互联企业”。事实上,“互联企业”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企业在设备层面进行投资,更需要企业在员工职能角色的转变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以前建立一个新的工厂,需要IT架构支持工程师、控制操作员等多个技术人员,而互联工厂让这些岗位产生了职能上的变化。互联工厂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对于工厂运转中的主宰地位,然而,更少的人在统一的操作面板上,可以更轻松地做到原来多个职业角色才能完成的工作。不仅越来越多的在现场层、控制层、操作层从事大量机械性、重复性工作的工程师将会被解放出来,转而更多地完成更加宏观的监控、调优的控制工作,而且业务培训内容将变得大为不同。工程师将被要求具备新的职业技能,也就是更多地进行生产优化决策,而不是处理各种自动化底层问题的技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用近年来飞行员工作模式的转变进行类比。现在的飞行员驾驶飞机的工作内容已经和过去有了本质的不同。比如从北京到纽约的航线,飞行员在驾机起飞后,更多的时间里,飞机都是以自动巡航的状态自行完成飞行的,但我们仍旧需要有飞行员坐在驾驶舱中,对任何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处置。
互联工厂中的情况也是类似的。未来工厂中,生产都在自动化地有序进行,而统一掌控工厂全局的操作员只需具有足够的判断、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即可,平时并不用对正常运转的自动化工厂进行太多的人为干涉。
互联工厂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细节上的挑战。这是因为在一个传统的自动化环境中,我们越来越需要大量借助来自IT领域的技术与知识去解决问题。然而,如何能够确保收获的是自动化领域真正想实现的效果,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还需要很多的行业积淀和理解力。
对此,Mike认为,很多在工业网络方面具有雄厚实力与经验的厂商对工厂互联的理解与运用,将给自动化环境中的工业企业客户群带来很多产品之外的无形价值。如果在新建工厂中实现全厂互联,则这将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更多的工厂互联项目是基于现有厂房、设备的改造、升级项目。各种具有历史感的设备、局域工业通信网络在互联细节上技术要求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对自动化有专业、深入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
事实上,工厂用户多年来还一直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在建立互联工厂的过程中,在不同层面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互联方式选择。人们不禁会问:这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兼容性的困扰?未来会有大一统的方案吗?
对此,Mike认为,虽然工业以太网将毋庸置疑地成为未来工厂的通信协议主流,但大一统的理想化结果在未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这里有太多的理由和利益驱动。各种现场总线仍将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但这不会对互联工厂造成致命的打击。这是因为正如美国红狮控制等公司在做的,解决各种网络协议兼容性的工作已经被卓有成效地展开了。这样一来,只要工业网络间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工业生产的大网络架构就仍能较为顺利地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