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4月18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组织了辩论赛,题目是“科学是为了功利,还是好奇”。他认为科学工作者有三种:第一种是用脑实现雄心壮志的满足感;第二种是纯粹实用主义;第三种,爱因斯坦认为没有单一的回答,但是他同意叔本华的意见,即有些人以从事科学和艺术来逃脱日常生活和自身的欲望。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工作者中以第一和第二种为主,第三种很少:如果科学的庙堂里,把第一种和第二种人赶出去,就没有几个人了。
科学是为了功利,还是好奇
过去几年,我在一些学校给同学讲过《科学研究的动力》,以“好奇、敬业、求胜”总结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动力,但尚未写成文章。
2009年4月18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组织了辩论赛,题目是“科学是为了功利,还是好奇”。(如果要用二元论,“敬业”和“求胜”都可以归为“功利”。)
辩论赛中穿插同学表演,很好笑,录像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5NzM3MTY=.html。
辩论赛中,我引用了1918年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ax Planck)60岁生日上的讲话。他认为科学工作者有三种:第一种是用脑实现雄心壮志的满足感;第二种是纯粹实用主义;第三种,爱因斯坦认为没有单一的回答,但是他同意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意见,即有些人以从事科学和艺术来逃脱日常生活和自身的欲望。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工作者中以第一和第二种为主,第三种很少:如果科学的庙堂里,把第一种和第二种人赶出去,就没有几个人了。但是还有,在世的和过世的都有,很少,在世的人中就有我们可爱的普朗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