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
在中国科研经费相当多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学方面,难以达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高峰?进一步还可问,为什么普遍人们觉得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
原因之一和解决办法
原因可能有多个,但有一个重要的、可以通过简单办法加以显著改善的问题。这就是:在对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其职称。
具体而言,博士后起步的教职应该是助理教授,享有中国目前“正高”的待遇(有独立课题组,可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允许独立申请经费,参与国内评审,等等),而且工资可以提高,但必须经过晋升副教授和正教授的两轮评审。在研究所,相应为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资深研究员。中国的教育科研机构,在条件改善的前提下,逐步全面实施。并且需要考虑,以前的教授系列人员,愿意和可以加入低职称、高要求体系者,也可以竞争加入并获得提高的待遇,也就是高待遇必须和高要求同步。
生命科学界是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重要来源,本文以此为例。
不在学术界的人不一定都知道,而行内都清楚中国生命科学界这20年的基本情况:国外做过博士、博士后,回国后立即做正教授,再做一两篇论文在《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或做几篇在同领域最好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就可以做院士。学术水平一般(不是所有人)到此为止。
也就是说,在国际优秀大学晋升副教授的时期,在中国可以做院士。而在中国做了院士以后,各种事情又多起来,做科学的时间减少。如此造成中国比较好的科研人员的科学活跃期结束比较早。
如果中国的科学,至少生命科学,只以做到美国好大学的副教授为学术退休的标杆,那么,虽然中国科学有非常优秀的人、认真工作的人,但因为目标比较低,往更高、更深发展的就非常少了。在中国科学本来不如国际先进的情况下,中国科研人员活跃时期还比国外教授短,就会造成以下后果:中国科学可以在中和低层面追逐世界水平,而在高深层面追逐就显得不切实际。
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科学界浮躁是自然的,不浮躁反倒奇怪:因为职称高,没有“后顾之忧”,不怕评审,就热衷通过搞关系奔经费,而不是靠学术。中国生命科学界,90%以上的教授在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有些人(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上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赢得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这给现在的学生树立不良榜样。七八十年代的教授,条件比现在差,科学热情却高很多,为听学术报告,骑自行车、搭公交车横穿全市。现在,很多单位国际性的学术报告来了,教授不听。更有甚者,所长邀请人来做学术报告,自己却不听。
降低职称的必要性
中国职称普遍太高,原因是历史性的。1990年代迄今,因为中国科研条件和个人待遇比较低,不能竞争国际市场的人才,我们只好以高职称作为补偿来吸引人才,这是一个不得已的措施。
这个不得已,现在还存在于一些院所。但是,对于中国最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已经不是问题。落后于国情继续廉价给予高职称,是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重要原因。
为什么需要降低职称?
第一,这是为了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自尊。一个生命科学的博士后,在美国五流大学也只能从助理教授起步;在全世界华人聚居地区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博士和博士后结束后起步的第一个职称是助理教授。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目前绝大多数教育和科研单位,包括北大、清华和科学院,却常常直接让博士后以正教授起步,本身就是说我们自己“……流”比较低。不时出现有人回国就做正教授,职称马上高于自己在国外的导师,对方也自然知道中国要求和自视较低。
第二,更重要的是,有职称晋升才能真正提出要求和严格考核。招聘教授一定有错误率,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有些人会失去冲劲,招聘几年后评审,安排晋升评审可以淘汰不合适的人选。如果从正高职称开始,我们对于其约束就比较困难,引进后只能但愿他们自觉。而事实上有些人却积极拥抱不良社会习性,这样单位也没办法。人群中自然有投机分子,没有晋升压力,他们就会如鱼得水。几年前,我遇一位国外博士后回国直接做某著名研究所正研究员的年轻人,他说回国就不是为了科学。事实上,几年来他学术没有长进,经费非常多,研究生很多,压力没有。因为没有晋升程序,导致中国好的单位还继续滋养这样的人,对国家是浪费,对单位是羞耻。虽然短期对于单位领导没有影响,但是,不合格的人留在单位,长期对单位可以有很大而且不良的影响。而如果从助理教授开始,需要两次晋升,那么,对于一般的人,都需要10年左右时间,而且需要有较好的工作才能升为正教授、资深研究员。经过两次评审后能生存下来的人,会养成好习惯,以后也会珍重自己,对于改变中国目前的浮躁,可以起清凉剂作用。
降低职称的可行性
在一些重要的机构,中国已经有条件可以改为从助理教授起步。改职称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大家不知道要改,而在于各个单位的领导的选择:在条件好的情况下,继续给高职称有利于竞争国内其他单位,而且在近5—7年内“政绩”很好看。反之,从严要求给低职称的效果得在10年、20年后才能显示出。有些单位怕得罪人,不敢或者不愿负责任,继续送高职称。表面上“皆大欢喜”,其代价却是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淘汰不行的人,积累的问题留给后任领导和单位。一般来说,问题不会在自己任上出现,真正头痛的是七八年后新上任的所长和院系主任。他们一上任就恨不得开除一些无能无德而又占据很多资源却误人子弟的研究生导师,但人家已是正高多年,所以所长、院系负责人也没有办法。因此,如果他们负责任的话,就不得不再想办法出台新的改革。因为我们现在没有改革到位,所以给他们遗留和制造了问题。当然,他们也可以继续不负责任,也不改革,再把问题拖到十几年以后。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从2004年建立起,一直以Assistant Investigator起步,为了对应中国实际情况,其中文职称是研究员(以后是Associate Investigator,高级研究员;Investigator,资深研究员)。现在,NIBS年度总经费已经明显低于科学院多个同类性质、相近规模的研究所,但效果明显较好。对于国家来说,NIBS现在是“价廉物美”。NIBS职称低、要求严是重要原因。有几个刚刚晋升高级研究员的科学家,在其他单位不仅可以被提名院士,而且实际能力超过基础生物学目前中国院士的平均水平。只是因为他们职称低,因为国内对NIBS全体有些打压和排斥,才没有进入这个轨道、而不得不安心做科学,否则在其他体系他们也可以浮躁起来。
施一公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近也改了,以助理教授起步。从我的理解,中国科学院,也会全面从助理教授相应职称起步,只是时间安排问题。
北京大学的化学系一直做得比生物系(不仅北大的生物系)好,其起步从不给正教授,而一般从副教授起步。我们的校长1980年代初获国外博士回国,做了好几年讲师才升副教授。而比他回国晚的陈章良到生物系马上做了正教授。结果很有代表性:化学系的老师,普遍需要认真做学术,导致北大化学系整体力量很强。生物系无法要求教授做多少学术,有些人主业是在外面玩。
我于2007年9月到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以后,新聘的起步课题负责人都只给英文职称助理教授、中文职称研究员(原因和NIBS相同,以后是Associate Professor,高级研究员;Professor,教授;也就是直到做正教授,才能英文和中文都称为正教授)。我认为不仅为了对北大负责应该这样做,而且对于招聘来的人员,他们其实是中国比较早进入正规体系的正教授,如果做得好,就是比较早成为中国真正和国际接轨的正教授。
我相信,这是中国各个单位在适当时机都会实行的改变。中国不可能每个单位10年后还给海外博士后回国直接任正教授。
减少中国科学界的浮躁,需要的当然不仅仅是一个办法,但降低职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2011年1月13日初稿,7月28日定稿,2011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以“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为题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