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核武器的那些“父亲”

核武器的那些“父亲”

时间:2023-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加里福尼亚期间,他成为美国的一名重要的物理学权威和学术带头人。奥本海默认识到这一问题,建议把研制武器的工作集中在一个实验室内。在地道的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几乎是唯一的人选。鉴于奥本海默的卓越贡献,“原子弹之父”的殊荣他当之无愧。在轰炸日本前,美国政府向奥本海默等4名科学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征求意见。奥本海默是伟大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后人称其为“科学帅才”,以褒扬其组织科研的卓越才能。

2 核武器的那些“父亲”

知识导航

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二战刚结束不久,关于核武器的研制成为各国开辟的新战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原子弹的创造者们。

img7

罗伯特·奥本海默是著名的犹太裔美国物理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作为“原子弹之父”已被载入史册;同时,他在原子能的控制与利用方面所从事的广泛的政治活动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

1925年,奥本海默以优异成绩在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前往欧洲,学习他最感兴趣的物理学。当时正值理论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索已充分暴露了经典物理学理论的弱点,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等人的伟大思想已经为新物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物理学界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原子理论的研究中。1925年前后,一大群二十余岁的小伙子,就像突然从地里冒出来一样,成为物理学舞台上引人注目的明星。一大批崭新的理论和思想接连诞生,一个个令人费解的难题在新理论中得到解决,一个个革命性的突破相继实现。当一个新的理论发现刚刚公布,人们往往还没来得及领悟它的含义,就又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出现了。似乎在短短一瞬间,原子的大门向人们敞开了。

img8

哈佛大学

在物理学革命的大潮中,奥本海默如鱼得水,他凭借敏捷的头脑迅速领悟到新理论的核心,并加入到理论研究的前沿。1925年奥本海默来到英国剑桥大学,1926年5月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当时距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关于新量子力学的第一篇论文发表还不到一年,奥本海默已充分掌握了海森堡的新方法,用以解决分子带状光谱的频率和强度问题。同年7月,他发表了第二篇论文,讨论了氢原子,提出了连续光谱问题,并且讨论了如何用公式表示连续光谱波函数归一化的问题。

img9

苏黎世风情

奥本海默在科学崭露头角,受到了麦克斯·玻恩的赏识。1926年,他应玻恩之邀来到哥廷根。当时玻恩已经是举世闻名的大物理学家,哥廷根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而当时的哥廷根是能与哥本哈根相匹敌的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术中心之一。奥本海默开始在破恩的指导下从事研究,二人合作研究出处理分子的电子自由度、振动自由度和转动自由度的方法,现在此方法已成为量子理论的重要内容,被称为“玻恩—奥本海默法”。1927年春,他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又在莱顿和苏黎世从事研究。1929年,奥本海默接受了在伯克利的加里福尼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职位,回到美国。他继续从事大量的尖端性研究,几乎涉及当时物理学中全部的重点科研课题,取得了很多成果。在加里福尼亚期间,他成为美国的一名重要的物理学权威和学术带头人。

起初,他的全部精力都花在科研和教学上,没时间看报纸,闲暇时以学习梵文自娱。但到了30年代中期,他开始关心政治,有一段时间卷入了在翼集团的思潮。这为他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1953年的不幸事件埋下了祸端。

img10

莱斯利·格罗夫斯

早在1914年,英国作家威尔斯就预言了原子中巨大的能量将制成可怕的武器。1938年核裂变现象被发现后,敏感的科学家们认识到,威尔斯的预言要实现了。1939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接受爱因斯坦的建议,着手发展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1年12月,美国政府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尤其令人不安的是,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战争资源的德国完全可能造出第一枚原子弹。美国政府终于痛下决心,拨出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原子武器的研制。

自1939年起,奥本海默一直在考虑原子能的释放问题。1941年,他终止了一切个人的研究工作,全力投入“曼哈顿工程”。1942年初,他受命负责快中子和原子弹问题的工作。

这项研究触及到许多未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分给许多小规模的实验室。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效率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奥本海默认识到这一问题,建议把研制武器的工作集中在一个实验室内。主管“曼哈顿工程”的莱斯利·格罗夫斯接受了他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一英明决定为研制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格罗夫斯接受奥本海默的意见,选择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为室址,并且任命奥本海默为实验室主任。在此之前,奥本海默几乎没有管理方面的经验,让他主管一个如此规模的实验室颇为勉强,然而,让一个原子物理方面的外行担此重任将是更加危险的。在地道的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几乎是唯一的人选。

“曼哈顿工程”的规模和难度是空前的:前后共耗资20亿美元,有15万人参加工作,仅在洛斯阿拉莫斯就有4 000名研究人员,设有理论物理、化学及冶金、军事研究、实验核物理、炸药、炸药物理、规划7个研究所。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管理、协调和统筹方面的工作是极为重要和困难的。在1943年到1945年之间,奥本海默出色地完成了洛斯阿拉菲斯实验室的组建和管理工作,充分展示了自己在科研和管理方面的杰出才能。他的中心工作是集中全部专家的智慧,协调各部门的关系,集思广益,协同攻关。在技术方面他的突出贡献是解决核弹“临界质量”问题。1945年7月16日,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鉴于奥本海默的卓越贡献,“原子弹之父”的殊荣他当之无愧。

img11

世界首枚原子弹

原子弹问世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局已定,然而美国从其利益出发,仍决定在日本投放原子弹。在轰炸日本前,美国政府向奥本海默等4名科学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征求意见。当然,美国政府决心已定,向科学咨询主要是舆论准备,但奥本海默等人的结论也非全无作用。考虑到使用原子弹可以减少美国的损失,提前结束战争,奥本海默、费米、劳伦斯、康普顿4人委员会作出了支持轰炸日本的决定。这是奥本海默第一次参与政治决策,也是他最遗憾的错误。起初他估计袭击广岛将杀死2万人,实际上有13万余人丧生。另一枚威力更大的原子弹在长崎杀死了六七万人。耀眼欲盲的闪光、狰狞的蘑菇云,成为数十年压在人类心头的恶梦。

1962年奥本海默患了喉癌,1967年2月18日病逝。

奥本海默是伟大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后人称其为“科学帅才”,以褒扬其组织科研的卓越才能。80年代后,国际社会在核控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奥本海默思想的深刻影响。

知识拓展

苏联原子弹之父是谁?

为苏联研制出第一枚原子弹的人是他,后来极力劝阻国家继续开发核武器的人也是他——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托夫。

20世纪30年代,核物理还处于起步阶段。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在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人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当中子撞击铀原子核时,一个轴核吸收了一个中子后可以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质量发生亏损,因而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核裂变反应。

1943年3月10日,斯大林亲自提议任命库尔恰托夫为莫斯科第二核武器研究室主任,苏联核弹研制正式上马。1949年8月29日早7点,期待已久的核试验终于开始了。惊雷震天,飓风呼啸,巨大的火球把哈萨克斯坦草原照得通亮,硕大的蘑菇云在升腾……这些都标志着苏联终于迈进了核大门。

1953年8月,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在苏联引爆成功。从那天起,他开始号召大家将原子能用于工业,而不是战场。库尔恰托夫此后再也没回过实验室,而是潜心于核动力方面的研究。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在奥布宁斯克启动,接下来又有核潜艇、原子能火箭发动机、原子能破冰船等问世。1958年,苏联单边停止核试验,这其中有库尔恰托夫的很大功劳。当后来得知国家又恢复核试验时,他联合其他学者给赫鲁晓夫写了一封抗议信,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而长年劳累的工作严重损害了这位科学家的身体健康,在接连两次中风后,他每天只是读书、听音乐,彻底不再过问核实验。

1960年2月7日,苏联的“原子弹之父”离开人世,年仅58岁。在生前最后一次公开讲话中,他警告人们:“使用原子弹和氢弹必将招来灭顶之灾!”

1950年10月,美国的炸弹扔到了鸭绿江边。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尽管直到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也没能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利用核武器威胁中朝两国,妄图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

img12

抗美援朝战争

面对美国赤裸裸的恫吓和威胁,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开始发展我国的核武器事业。

img13

赫鲁晓夫

1955年1月15日,钱三强热切盼望并积极推动的中国原子能事业从此拉开了序幕。

1957年10月15日,中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协定规定,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武器,其中包括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样品和图纸资料。

1958年9月27日,苏联援建的反应堆和加速器正式移交我国使用,现场举行了隆重的移交典礼。从此,中国有了一个综合性的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该基地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仍属二机部和科学院双重领导,钱三强任所长。人们称它是我国原子能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老母鸡”。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以苏联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正在谈判关于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议,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以在戴维营举行会谈为由,提出暂缓按协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1960年8月23日,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

没有了来自国际的支援,我国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核武器的研发工作。

从1959年至1965年7月,原子能研究所调给外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共计914人,和为全国各省市培训的976名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人员,共输送和培训了4 781名科学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多数都成为我国“两弹”攻关和核科研中的中坚力量。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这个100多年来屡受欺侮却又不甘沉沦的民族,终于走进核时代的大门,迎来让所有炎黄子孙都扬眉吐气的时刻。

1967年6月17日清晨,一架被人称作“空中美男子”的轰-6飞机从马兰机场腾空而起,迎着初升的太阳飞向罗布泊核试验场。

8时20分,这架由机长徐克江驾驶的轰炸机在靶标上空投下了一颗氢弹。

刹那间,一片白光亮彻天宇,罗布泊上空出现了一颗比太阳更亮的火球。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距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只有2年零8个月在世界有核武器的国家中,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2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而法国1960年就爆炸了原子弹,1968年8月24日才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我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

img14

“空中美男子”——轰-6飞机

知识解码

印度原子弹之父

印度原子弹主要的设计者是印度著名的科学家拉贾·拉曼纳。

拉曼纳1925年1月28日生于印度西南部的卡纳塔克邦,年轻时曾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物理学。1974年5月由他领导的一批科学家成功地进行了印度的第一次核试验,拉曼纳也因此获得了印度“原子弹之父”的声誉。他先后担任过印度巴巴原子研究中心主任、印度国家科学院院长、国防部国务秘书、国家高级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并在1990年当选为上议院议员。

这位印度原子弹之父2004年9月24日凌晨时,在印度西南部港口城市孟买因病去世,享年79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