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节气
夏季中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
立夏
立夏在5月1至7日之间,此时,太阳黄经为45°,雷雨开始增多,是农作物开始旺盛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的开始。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清晨当人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你会从这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小满
每年5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在华北或东北地区,又有“小满雀来全”的说法,意思指在小满节气之时,去年秋季飞往南方的候鸟又全数飞回来了。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
芒种
每年的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芒种的“芒”与“忙”同音,表明了芒种节气是小麦等有芒夏熟作物成熟季节,也是夏种的繁忙时节。“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后,我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候,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此时天气异常湿热,各种衣物器具极易发霉,故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夏至
每年的6月22日前后为夏至。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为“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但这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到了中伏才是最热的天气了。所以人们说“热在中伏,冷在三九”。
夏至后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其为“夏雨隔田坎”或为“伏天隔道不下雨”。
小暑
小暑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8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105°。小暑时天气开始炎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这是农作物茁壮成长的阶段,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7、8两月的暴雨可占全年的75%以上。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
大暑
大暑在每年7月22至24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这时气温最高,喜热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也最重。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甚至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高温和潮湿是大暑时节的主要气候特点,大暑期间饮食要特别注意,这时可多吃消暑清热、化湿健脾的食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