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作片中蹩脚天文学的十大范例

动作片中蹩脚天文学的十大范例

时间:2023-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多数作者无疑都会牺牲精确度来成全一个好情节,天文学通常是第一个被牺牲掉的领域。因此我以各地天文学家的名义,汇编了一份影视作品中蹩脚天文学的十大名录。可是在太空中没有大气,因此声音不能传播。然而,来自广播公司管理者的压力迫使他加上了熟悉的隆隆声,并且在飞过时发出“嗖”的声音。这是一个很大的小行星群。有可能在其他太阳系中,小行星带更大。倾斜机翼有助于将推力转向一侧,从而使飞机转弯。

走向好莱坞的蹩脚天文学:动作片中蹩脚天文学的十大范例

嗖!我们英雄的太空飞船呼啸着冲出浓密的小行星地带,艰难地向左转弯,躲避恐怖的敌人发出的激光束,这些敌人从遥远星系而来意欲窃取地球宝贵的水。可怕的敌人试图逃避地球引力,但像琥珀中的苍蝇一样被捕获。当星星一闪而过,我们的英雄把他们锁住然后点燃!当敌船爆炸,一个巨大的光球爆发,伴随着一个飞快膨胀的物质环。我们的英雄快乐地大叫着飞过满月的圆面,而太阳则在远处。

***

我们在上百部可互换的科幻电影中都曾看到过这样的一幕。它似乎是一个很令人兴奋的画面。但这其中有何问题呢?

哦,实际上每个细节都有问题。

很多科幻电影都是不错的虚构,但却是蹩脚的科学。大多数作者无疑都会牺牲精确度来成全一个好情节,天文学通常是第一个被牺牲掉的领域。有多少次你一直忍耐到这些电影结束,并为其中刻画天文学的方式而摇头?年轻时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电视机前看糟糕的科幻电影,虽然它们的确有助于激起我对科学的兴趣,但也往我脑袋里倒进了许多垃圾。因此我以各地天文学家的名义,汇编了一份影视作品中蹩脚天文学的十大名录。这些例子中有些有确切出处,另一些则从数百个我在深夜或星期天早晨看的电影中归纳出来。其结果就是汇编成了上述的一幕。

让我们把这一幕分解开来,并且找出它错在何处。去弄一些爆米花,然后坐回来,喝着大杯的苏打水,来观赏这个节目。来吧!顾念一下别人的感受,把音量调到最小。话说……

嗖!我们英雄的太空飞船呼啸着……

好吧,常言道:“在太空中,没人能听到你的尖叫。”声音的传播需要某种介质,这一点与光不一样。我们听到的声音实际上是物质——通常是大气——的压缩与膨胀,声波通过大气传播。可是在太空中没有大气,因此声音不能传播。

但是我们居住在一个被大气包裹的行星上,我们习惯于听到当物体经过时发出的声音。轿车、火车、棒球从我们身边经过时,它们都在大气中呼啸着。如果你看到什么东西移动得很快却很安静,这看来会很有趣。博尔马尼斯(Andre Bormanis)是作家,并且是电视系列剧《星际迷航》的科学顾问,他证实了一个我听说多年的传闻:《星际迷航》的创作者罗登伯里(Gene Roddenberry)最初想要星际飞船“进取号”安静无声地飞过太空。然而,来自广播公司管理者的压力迫使他加上了熟悉的隆隆声,并且在飞过时发出“嗖”的声音。不过,在后面的几季中他去掉了隆隆声。但是,“嗖”声还保留在片头中,可能(我猜)因为如果要改掉这些镜头,得花费太大的开销。我猜太空旅行的预算甚至在未来200年中都很拮据。

有一种情况下声音可以在太空中传播,即当声波穿过星际气体云时。尽管它们看起来很厚、很臃肿,就像它们的名字一样,典型的星云(nebula,云的拉丁名字)实际上并不比真空充实多少。巨大星云中的原子离得非常远,但当你谈论的是数万亿千米厚的星云时,即使每立方厘米只有几个原子也会叠加起来而起作用。这些原子毫无疑问会相互碰撞,使声音有可能通过星云传播。

不过,在这些星云中弄出声响的过程大都非常猛烈,比如当两个星云相互碰撞,或是近旁的恒星风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撞到星云并使气体压缩。这些过程一般会推动四周的气体比星云本身更快地作出反应;气体原子以所在处的声速(local speed of sound)互相传播扩散。如果某原子自顾自地无所事事,而另一原子以比声音运动得快的速度走过来,前者就会受到后者惊扰。这就是说,它受到震动:它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当这一现象集中发生,它就被称作冲击波。

冲击波在星云中很常见。它们将气体压缩为漂亮的片状和纤维状,从我们位于几百光年之外安全而舒适的行星上看去,这一景象令人赞叹。我想猎户座大星云附近的地产价值不匪。那里的视野无与伦比,而且如果你选对了位置,就不会听到被清扫的原子的可怕声音了。

……冲出浓密的小行星地带……

听说过“小行星群”这个术语吗?哦,这更像是“小行星真空”。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大部分的小行星都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区域。由两个行星轨道圈划出的这片区域总面积大约为1018平方千米。这是一片巨大的空间!天文学家杜拉对此这样解说:想象将太阳系成比例缩小,其中太阳是个很大的沙滩球,它的直径有1米。地球是一个1厘米大小的弹球,位于离太阳100米左右(大约是一个足球场的长度)的地方。火星是距离太阳150米的豌豆,而垒球大小的木星则在大约500米之外。

在此太阳系模型里,如果你收集了小行星主带里全部小行星并且把它们弄成一个球,它们的全部大约是一颗沙粒大小。现在想象一下把此沙粒碾碎成数百万的小颗粒,并且撒落在模型中火星与木星之间几十万平方米的区域。看出问题了吗?你在周遭游荡数月都看不到一个小行星,更不用说两个了。

在《帝国反击战》(The Empire Strikes Back)中,汉·索洛躲在小行星带时不得不耍了点精妙的小花招以躲避帝国星际船的追击。那些岩石也非常大,使千年隼显得矮小。让我们假定群中中等大小的小行星直径有100米,它们之间平均距离是1千米(0.6英里)——我们在这里非常大方!考虑到岩石的平均密度(2克/立方厘米),每个小行星的质量就是大约1万亿克或100万吨。如果整个小行星群与我们自己的小行星带大小相同,这也就意味着它的质量约为1030克。这是我们自己的小行星带质量的大约100万倍,或者等于太阳系所有行星质量的总和。这是一个很大的小行星群。索洛能把它的太空飞船藏在那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可能在其他太阳系中,小行星带更大。我们已开始探测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而这些太阳系外的行星系与我们的非常不同;我们的宇宙多样性计划才刚刚开了个头。我们尚未掌握有关技术以了解在这些系统中小行星带是什么样或者它们是否有小行星带。尽管如此,许多电影中都用一个非常稠密的小行星“暴雨”来推进情节。(最早的电视系列剧《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中用它将木星2号踢出局,而在《星际迷航》中,它则是飞船被损的原因,这样就可以被科克船长及其全体船员所救。)有多少小行星带呢?我认为我们只有静观其变。

……艰难地向左转弯……

我们要再一次跑进大气匮乏的高处。我们这些行将灭亡的人惯于指望飞机倾斜着转弯。倾斜机翼有助于将推力转向一侧,从而使飞机转弯。但是注意,是什么在推动它呢?大气。还需要我说什么吗?太空没有大气。

要在太空中转弯,你需要在你所想要转向的相反方向点燃一支火箭发动机。需要向左转舵?那就得推动右舷。实际上,倾斜飞行让境况变得更糟:它展现给追踪的敌人一个更大的目标。保持机翼水平意味着飞船被瞄准的面积更少。谈及至此还得提一句,为什么如此之多的电影有带机翼的太空飞船呢?

公平而言,我得说倾斜飞行有一个好处。当一辆小轿车向左打弯,乘客会感到一个向右的力。这被称作惯性离心力,它对太空飞船同样有效。由空军进行的广泛测试已表明,人体对太快的加速度会感觉不适。固定在座位上的飞行员加速向上时会体验到将血液从大脑排空的力,从而暂时失去知觉。如果加速向下,血液会强行冲到头部,也是一种令人不适的感觉。对于人体来说,获得力的最好方式是笔直向后,将飞行员推进他或她的座位。因此要是一位驾驶太空飞船的飞行员在转弯的时候倾斜着飞,惯性离心力就会径直向后,较猛烈地将飞行员推向座位。在太空战斗中晕过去并不是什么好主意,因此在太空中倾斜着飞也许毕竟还有一点符合事实吧。

另一个事情是:如果太空飞船有人造引力,那么计算机应该有能力解决并且抵消掉任何惯性离心力。因此,如果在一部电影中看到我们的英雄有机载引力而仍然要倾斜着飞以转向,你就知道你正在观看的是更为蹩脚的天文学。

……避开敌人发出的可怕的激光束……

如果编剧对声速很感费解,那么可以想象对他们来说要处理光速问题必定会多么困难。也许你听说过这句话:“每秒30万千米(186 000英里):不只是一个好主意,它是定律!”这不是玩笑。根据我们今天对物理学所了解的内容,没有什么能比光速快。现在我承认,有朝一日我们也许会找到超越这个极限的方法。没有人能比天文学家更想要如此:他们会放弃他们最大的资助爬上太空飞船,在银河系四处呼啸而过。能够从近处观察行星状星云,或者观察两颗疯狂旋转的中子星在爱因斯坦式引力之舞的最后几秒钟并合成一体: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首先探究天文学的原因!但是今天,我们还不知道任何比光速更快的旅行甚或传播信息的方式。

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了。激光束以光速飞奔,因此你确实不可能分辨向你飞奔过来的激光束。更有甚者,在太空中,你根本无法看到激光。激光是一束紧密聚焦的光,而且所有的光子都奔着一个方向。它们一路向前,而不会斜到一旁,因此你看不到激光束。这正像在纯净的大气中打开手电筒,当光打到墙壁上时,你只能看到光点。如果看到光束,这是因为大气中的物质,比如尘粒、雾气或是小水滴将光束中的光子散射开来。电视上的激光演示中你会看到光束,这是因为进行这个演示的人已在大气中放入了某些物质以散射光束。我最喜欢用的是粉笔末。无论如何,假如你乘太空飞船进行一场激光大战,你实际上看不到敌人的子弹,直到它打到你。扑!你就成了太空蒸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射击的第二颗子弹将使你的飞船爆炸造成的全部粉尘在瞬间引起大火)。但是抱歉,避开激光就像设法避税一样。你可以试试,但它最后还是会追到你。与激光不同,当国内税务署发现你时,它并不会对你绽开笑脸……[1]

……这些敌人从遥远星系而来……

就连可怕的光速也会对星星之间的距离望而生畏。最近的恒星也离我们数光年之遥,裸眼能看到的最远的恒星有数百甚至数千光年远。银河系是一个大得令人想象不到的包含有几千亿颗恒星的盘状物,其跨度达十万光年以上。

以上距离在仙女座星系的距离面前显得很小,仙女座星系是离我们最近的旋涡星系。天文学家们把它称作M31,它离我们大约300万光年远。你在春日夜空看到它发出的光,而这束光在离开M31开始其行程时,地球上最聪明的灵长类动物还是南方古猿。这还是最近的旋涡星系。能用中等大小的望远镜看到的大多数星系都离我们有1亿光年或更远。

现在,外星人从某个遥远星系来到地球,是不是看来有点荒谬呢?毕竟,距离是如此之远,他们后院有很多很多的星星可以去打劫。科幻电影的编剧们往往会极大地混淆了“星系”、“宇宙”和“恒星”。1997年国家广播公司(NBC)制作的电视电影《入侵者》(Invasion),做宣传时说外星人穿过“100万英里”的路程来到这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广告文案想要那个距离听起来很大,但是请考虑这一点:月球离地球只有25万英里远,而最近的行星大约2500万英里远。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α星(南门二)距离地球2 600 000 000万英里远。看来他们似乎是极大地低估了外星人飞船上油箱的大小。

……意欲窃取地球宝贵的水……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它被用在1980年代的电视电影《V星入侵》(V)以及其他数不清的低俗科幻电影中。这可能开始于1800年代晚期,当时天文学家洛厄尔(Percival Lowell)认为他看到了火星上的运河,并推断说这个行星正在干涸。很显然,一个先进的种族正在通过灌溉试图来挽救自己。不幸的是,他看见的其实是火星上的模糊结构,再加上了他拥有的人类的想象力努力作出的联想。火星上没有运河。

表面上看,外星人想要我们的水似乎有点道理:看看我们地球上所拥有的水。我们的行星四分之三覆盖着水!如果急切地需要水,我们会建议外星人怎么做呢?他们口干舌燥(或无论嘴里是什么情况,如果他们也有嘴)地以嫉妒的眼光觊觎着我们蓝色的世界,会为此千方百计地跑到太阳系中心,耗尽大量的能量出入太阳与地球引力阱最险峻的地方来抢光并不方便携带的液态水吗?

没有可能。水在太阳系中到处都是。太阳系里的每颗带外卫星都有相当多的冰态水。土星光环大部分就是水冰组成的。如果这还不够,那么还有数以万亿计的冰块游荡在寒冷广阔的奥尔特云——宽度几达1光年的太阳的彗星环带。那些彗星远离太阳的高温和严酷引力1万亿千米之外,如果能够从所有那些彗星采掘到冰,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多能量跑到地球来呢?冰取用更为方便。它比液态水占用稍多一点空间,但不需要容器。只需要将它凿成你想要的形状,缚在太空飞船外侧,就可以把它带走了。

当然,在《V星入侵》中,除了盗取我们的水,外星人还要吃掉我们。如果是那样的话,他们的确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到地球。这是我们的厄运。尽管如此,如果我是个爱吃人肉的贪婪的外星人,我只要简单收集一些细胞并且尽情(或无论怎样)地把它们克隆就成了。如果呆在家里可以轻松吃到,为什么还要跑到数百光年之外去呢?

可怕的敌人试图逃避地心引力,但像琥珀中的苍蝇一样被捕获

你曾多少次听到“逃避地心引力”这个短语?这从技术上来说并无可能。根据爱因斯坦的说法,地球的质量使空间发生弯曲,你跑得越远,空间弯曲的程度就越小。我们将弯曲视如引力。但就连爱因斯坦也同意牛顿的说法,通常而言,你所受到的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如果你与地球的距离加倍,你所受到的引力就是原来的1/4。如果去到10倍远的地方,则引力降为1/100。你会注意到引力迅速下降,但不会无限快。换言之,即使去到10亿倍远的地方,你还是会受到一些(格外小的)引力。引力不会消失,如果你有片刻忘记,真是遗憾。这是蹒跚学步的小孩往往很快就能记住的事儿。

因此如果引力总在周围,你前一刻还在轻松漂浮,后一刻却突然受到强大的引力作用,这是不可能的。当你逐渐接近一个物体时,它是逐渐变化的。《星际迷航》有时会让进取号在接近一个行星的时候突然倾斜,并因受到引力作用而“被吸住”,从而使倒霉的机组人员从岗位上飞离。幸运的是,宇宙并不以这种方式运行。

在第二次或第三次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你就会想,进取号操纵部分中的人应该系上安全带。

当星星一闪而过……

如果你在外太空谈论地产,那不是位置、位置、位置,而是尺度、尺度、尺度。行星相互离得相当远,但是恒星的确、的确、的确非常遥远。离地球非常近的恒星(除了太阳)远在40万亿千米(25万亿英里)之外。甚至遥远的冥王星与我们的距离也比它们近8000倍。即使从头到尾穿过我们整个的太阳系,恒星在我们的裸眼看来也根本就没有位置变化。从太阳系的任何一个行星上看去,星座都是相同的。

但实际上,如果去到——比如说——冥王星上,恒星将出现一个非常小但是可测量的位置变化。欧洲发射的依巴谷天文卫星,在它绕地球运行时就是专门用来测量恒星视位置变化的。通过精确的位置测量,你可以确定与近邻恒星的距离。依巴谷发现某些恒星比以前所认为的还要远10%左右,仅凭这一点,它就已经根本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大小的认识。当然,它的不利之处在于,对外星人来说,通勤之路更长了。

我有一次被某人耍了,他问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什么。“比邻星!”我叫道,但真正的答案当然是太阳。在电影《星际迷航IV:抢救未来》(Star Trek IV:The Voyage Home)中,进取号及其机组人员需要在经过太阳时曲速飞行以回到过去。这一幕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当他们经过太阳时,你可以看到恒星在他们身边移动;但这里什么都没有。第二个是,以光速运动,太阳仅在8分钟之外。而以曲速9(warp 9)[2]的速度飞行,它们应该在1秒之内从太阳旁边呼啸而过。那本应该是非常短的一幕。

……我们的英雄把他们锁住然后点燃!当敌船爆炸,一个巨大的光球爆发,伴随着一个飞快膨胀的物质环

太空中的爆炸是个不好对付的问题。在地球上,我们预期能看到由爆炸中快速上升的过热空气所引起的蘑菇云,与此同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沿地面移动挤压周围空气,受到压缩的空气形成了环形气体层。

要再一次提到的是,太空中没有大气。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没有气体可压缩。膨胀的光球壳——这是最科幻的爆炸的标志——是另一种令观众感同身受的方式。碎片本身膨胀得最慢;碎片向四面八方飞出。由于太空中没有上下,爆炸往往会膨胀形成一个球。碎片无疑会非常热,因此我们实际上看到的可能如同向外四溅的火花,事情就是那样。

当然,更有戏剧性的是在爆炸期间会发生一些精美绝伦的事。快速膨胀的光球壳看起来的确很冷,即使难以置信。不过它往往是有道理的。在电影《2010:威震太阳神》(2010:The Year We Make Contact)中,木星被外星人先进的机器压缩,直到它稠密到足以维持其内核的核聚变。木星的内核燃烧,发出巨大的冲击波通过外层大气。当冲击波向外吹送,看起来就像一个膨胀的光球壳。这个情节相对准确,而且看着也很有趣。

目前电影中添加的一个特殊效果是在爆炸中看到膨胀的物质环。这开始于《星际迷航Ⅵ:未来之城》(Star TrekⅥ:The Undiscovered Country)中,当克林贡卫星普拉西斯星(Praxis)爆炸之时。依我看,它引起的膨胀环是电影中最有戏剧性的效果。而且我还不得不对这一幕作善意解释。在地球上,我们看到大爆炸中产生膨胀环是由地面本身所形成的。你可以把它视作爆炸的一部分,它试图笔直向下移动,但被地面侧向偏转。在太空中,爆炸会形成一个球,而不是环。但《星际迷航Ⅵ》中发生的并不只是简单地一次爆炸;膨胀因卫星的形状而发生扭曲是有可能的。一个扁平的环是不太可能,但也并非不可能。

在199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新希望》(Star Wars:A New Hope)特别版中,死星(Death Star)最终爆炸(希望我没有损坏它在你心中的形象)也形成了一个膨胀的环。我将再次为这一效果辩护:爆炸,就像电一样,会寻找阻力最小的路线。记住,死星环绕其赤道的位置有一条巨沟。从死星中心发生的爆炸向外跑完自己的路后,会首先撞到这个巨沟而突然发现膨胀的一切阻力消失了,并且爆炸。嘣!由此便形成了膨胀环。

我们在真正的天文学中也会看到膨胀的环。超新星1987a周围的环是最好的例子。这颗星在爆发之前已存在了千万年,膨胀环的形成是膨胀的气体受到恒星四周已有气体影响的结果。即使在技术上来说这个气体环并非由爆炸所致,它也表明了艺术有时会效法自然。

我们的英雄快乐地大叫着飞过满月的圆面,而太阳则在远处

月球的相位似乎总是令电影制作者为难。相位是简单几何学的结果:月球是一个反射阳光的球体。如果太阳在我们后面,我们看到月球面向我们的整个半球被照亮,我们称之为满月。如果月球位于太阳与我们之间,我们只能看到黑暗的那半球,这时我们称之为新月。如果太阳与月球相距90°,我们看到月球面向我们的半球一半被照亮,我们称之为半满月或为免混淆而叫做弦月,因为这发生在月相周的四分之一处。这在“月相”一章中有详细解释。

比如,1976年,英国电视节目《太空:1999》(Space:1999)中,月球被一次古怪的爆炸撞到地球轨道之外(这本身也是蹩脚天文学,但后来在该节目系列中被解释为同外星人的影响有关)。在节目中,我们总是会看到月球以近乎满月的月相从深空穿行而过。光从何而来呢?在深空中当然没有光源,这会导致月球镜头相当单调。

更糟糕的是,在电影以及许多儿童读物中,月亮有时会被画成娥眉月,而娥眉月两个尖角之间有一颗恒星。这意味着在月球与地球之间有一颗恒星。最好抓牢你的防晒油!

***

虚构的电影画面中有极其糟糕的天文学,我们甚至还未谈到黑洞、恒星诞生以及星云看起来真正像什么。但是电影中天文学做得不错的是哪部呢?任何一位天文学家都会立即回答:《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例如,在这部电影中,太空飞船静静地从太空穿过(他们在制作续集《2010:威震太阳神》时很显然忘记了这一事实)。还有不计其数的其他例子。一位天文学家曾告诉我,电影中唯一的错误是,角色之一乘坐泛美航空的航天飞机去往月球的路上进餐时喝了饮料,你可以看到,当他吸完之后,液体在吸管里回落下去。由于航天飞机上没有重力,液体会停在吸管里。这样的吹毛求疵几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我认为我们可以原谅导演。

令人惊异的是,电视节目《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中所涉及的天文学一般都做得不错。有一段情节讲的是地球受到一颗彗星撞击的威胁。彗星在剧中是由一位天文爱好者(我们的非英雄主角巴特)发现的。大多数彗星的确是天文爱好者而非职业天文学家发现的。巴特随后请天文台证实,这也是正确的程序(他甚至用正确的术语给出了坐标)。当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层,被辛普森一家所在的这个过度发展的城市大气中的烟雾分解成碎片。这一部分很有喜剧效果,但随之出现了特别的一幕:从污染中穿过的彗星的一部分只剩下大约一个吉娃娃的脑袋大小,当它撞到地面,巴特只是拾起并把它放进袋里。正如我们在“流星、流星体和陨星”一章中看到的,与通常的信念相反,大多数时候,一颗小小的陨星在撞到地面时并不会烧得发热。岩石(或金属)最初非常迅速地穿过上层的大气层,这会使它的外层熔化,但摩擦力很快会让岩石慢下来。熔化的部分会被吹散,而余下的部分在撞到地面之后则并不太热,完全可以触摸。在《辛普森一家》的这一幕中,它们意味着彗星很热但没热到不能捡起来。这让我觉得很可信任。

本章最初版本发表在1998年4月号的《天文学》(Astronomy)杂志上之后,我收到一位年轻女孩的信,指责我毁了她心目中的科幻电影。我偶尔还收到过来自网页的电邮,我在这些网页上评论了像《末日审判》(Armageddon)、《深度撞击》(Deep Impact)以及《接触》(Contact)这样的电影,这些邮件让我要么“做点有益的事”,要么“学习如何只是去享受一部电影”。另一方面,我也收到同意我的评论的电邮,达百倍之多。尽管如此,反对者的意见也很有参考价值。我真的憎恶好莱坞电影吗?

不,不是的。我喜欢科幻小说!我还是会看每一部上演的科幻电影。当我是个小孩时,就几乎看遍了每一部科幻电影。我迅速浏览了火箭飞行器、外星怪物、邪恶蛊(evil goo)以及地外行星的每一帧画面,不论它们的情节多么荒谬或愚蠢。

那么危害如何?假如你得知我认为危害很小,可能会对此感到惊奇。尽管电影中的蹩脚科学增强了公众对科学的误解,科幻电影票房表现出众的事实还是令人振奋的。十大电影中,大部分都是科幻电影,这表明人们的确很喜欢电影中的科学,即使它很蹩脚。我当然愿意电影更为逼真地描述科学(与科学家!)。有时候,为了情节,科学必须被牺牲,但很多次,可能是更大多数时候,正确的科学实际上能够推进情节。有思想性的电影也做得很好,像《接触》,当然还有科幻名篇《2001》。

如果电影激起了小孩儿对科学的兴趣,那真是太棒了。甚至一个蹩脚的电影也可能会让一个小孩子停下来,去图书馆里看一本科学书,或是想要阅读更多资料以了解激光或小行星或是外星生命的真正可能性。谁知道它会引向何处呢?

对我来说,它带给我天文学的一生。我只能希望,就连蹩脚天文学也会以某种方式触发靠谱的天文学。

【注释】

[1]在英语中发光(beam)与绽开笑脸(beam)是一个词。——译者

[2]曲速航行(warp travel)是科幻电影中常见的一种超光速飞行技术。曲速航行的速率通常以曲速层级(warp factor)代之。曲速1为真空光速(c),更高层级下,速率呈指数增长,则曲速9为光速的729倍,约为2.2×108千米/秒。——译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