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并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阶段(~年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并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阶段(~年

时间:2023-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编制完成了《宁夏黄河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并上报国家林业局,建立了青铜峡库区湿地、盐池县哈巴湖湿地和沙湖湿地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宁夏通过实施禁牧封育、草原围栏、草原补播改良和人工种草等工作,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区生态状况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生态环境面貌有了新的改善。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并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阶段(~年_修史资政育人研究. 2015 年卷

进入21世纪,自治区党委、政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会议后,自治区党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要以西部大开发总揽全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步伐,号召全区各地市县和自治区有关部门要以生态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工作思路,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并把加强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与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产业开发、企业介入结合起来。12月,自治区制定“十五”计划明确提出,改善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控制人口,是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从2000年开始,宁夏在宁南山区的彭阳、泾源、隆德、西吉和原州5个县(区)开始搞试点,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2001年,经国家批准,宁夏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区)由5个调整为8个,试点扩大到沙化严重的海原县、同心县(含红寺堡)和盐池县。到2002年,全区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04万亩,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33.7万亩,超过过去10年造林总量,有17个县(区)被列入国家生态环境重点县建设工程。同时,启动实施了天然森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天然草原恢复保护和牧草种子基地等一批生态项目及黄河宁夏段治理工程。

2001年3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强调从事关宁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锲而不舍地把环保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以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突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业污染防治、环保产业发展、环保执法监管4个方面,并明确提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宁夏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2001年,宁夏环保总投入占全区GDP的2.94%,创历史之最。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环境管理水平都有所提高,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所好转。2002年7月,自治区政府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全面启动实施了“1259”(“一河”即黄河,“二市”即银川市、石嘴山市,“五区”即5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九镇”即9个工业集中的镇和区域)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把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005年1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要求定期公布考核结果。2006年1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政府管环保,社会办环保”理念和“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以项目带动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加强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环境监管,全面遏制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行业集中地区的环境污染。自治区政府还与5市政府签订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将环境保护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和部门领导。

针对黄河水量偏枯、分配量减少的实际,为解决宁夏缺水问题,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全国率先建设省级节水型社会,灵武市、平罗县被水利部批准为县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银川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获批,青铜峡市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教育基地。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权转换和节水型灌区建设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开展水权转换试点工作,建立了政府补偿公益性、市场开发经营性相结合的水利投入模式。2005年,将“宁夏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建议”列为全国人大十大重点办理建议。此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全面启动,引黄灌区启动实施了3个水权转换试点项目,建成宁东供水一期、太阳山供水工程等。按照“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开源”的分区治水思路,广泛开展了灌区节水改造、水权有偿转换、工业循环用水的水权转换实践,从水权制度建设与水市场培育、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节水工程技术体系建设等10个方面全方位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使宁夏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保护。

这一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04年,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成立了自治区湿地保护管理领导小组,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要求。组织编制完成了《宁夏黄河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并上报国家林业局,建立了青铜峡库区湿地、盐池县哈巴湖湿地和沙湖湿地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同时,编制完成了《宁夏湿地保护工作条例》和7个湿地保护工程的可行性开发报告。在自治区湿地的重点分布区,实施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湖等工程,扩大湖泊水面3万公顷。

农村环保工作也开始起步。2006年,宁夏被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为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第一个试点省区。自治区把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农村环境保护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纳入自治区“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明确了以“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全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宁夏通过实施禁牧封育、草原围栏、草原补播改良和人工种草等工作,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区生态状况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生态环境面貌有了新的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