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葫芦的救生圈
救生圈是人们水上遇险时赖以求生的一种工具。夏天去游泳,为了安全起见,人们常喜欢带上救生圈,初学游泳的人更喜欢和它做伴,就是熟悉水性的海员出海时也总要在每艘船上预备着。
救生圈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练习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胶制成,里面充有空气,也叫作橡皮圈。
过去有人认为救 生圈是由欧美传入我国的,其实,救生圈乃是我们中国人创造发明 的。
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救生圈”,那就是干了的葫芦。《易经》里所说的:“包荒,用冯河。”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解释,就是“用葫芦渡河”。
《诗经》中也说“的匏苦叶,济有深涉”,闻一多先生将《诗经》中的这一记载译为:“叶子桔了,葫芦也干了,可以摘来做腰舟用了。”我们认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抱着枯干的葫芦,就能使身体浮在水面上,不致淹死。这葫芦便是最原始的救生设备。后来,凡是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大都带着葫芦,以防不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人民是利用干了的葫芦浮水渡河的 ,这就是最原始的救生圈。
再后来,救生圈的制作方法大大前进了一步,有人开始用软质木料、芦苇等编制成一个环状物体,让人可以钻进去,使环托住人的身体,这种环形的救生圈使用起来要比葫芦方便得多,遂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生“圈”了,宋人称之为“浮环”。
时至近现代,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各种救生设备纷纷出现:救生艇、救生衣,样样齐备。但救生圈这一传统装备仍然被人们保留着、使用着,它仍然是最简便的救生工具。
航海时,海员们仍把救生圈放在诸如轮船甲板上等最显眼的地方,并在救生圈上涂上了红白两种颜色,有些较高级的救生圈上还装有自亮浮灯,这样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落水人所处的位置都很容易辨识,救援的船只便可以追踪标志,迅速赶往出事地点,把与海浪搏斗的落水人救起。
现在,有一种自动充气的救生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它是一种穿在腰间,平时为腰带状,使用时可迅速充气的腰带式充气救生圈。它的内部有救生气囊,气囊设有充气口;在充气口处有一个储气钢瓶。使用时,自动充气装置遇水后,刺针将储气钢瓶的瓶口刺破,释放出储气钢瓶内的气体,为气囊迅速充气。这种新型救生用具有方便穿戴、迅速充气、安全性能高等特点。
在线小知识
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练习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胶制成,内充空气,也叫作橡皮圈。泳圈与救生圈有着明显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