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银币的由来

中国银币的由来

时间:2024-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金正式被称为“币”是在战国时代。白金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锡、铅的合金,纯度较低。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中山国一号陵墓内,发现4枚战国银质贝币。这表明金银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铸为货币而进入流通领域。根据文献记载,黄金在秦代已先于银成为国家法定货币。先秦时期的黄金作为货币是需要称量的,那时的黄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没有统一的规格,而且各个诸侯国的计算方法也不相同,进行商品交换时需要用量器来称,很不方便。

中国银币的由来

早在商周时期的青铜铭文中,就已出现了“金”这个字,比如某位大臣征战有功,王“赐金五十”。这个“金”并不是现在的黄金,而是青铜,青铜器在刚刚铸造好时就是金色的。那时黄金的开采量极小,只能用作少量青铜器上的镶嵌装饰,不能作为货币流通。

黄金正式被称为“币”是在战国时代。《管子》一书中写道“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就是说玉器具有最高的价值,其次是黄金,最后是青铜布币。《史记》中记载“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白金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锡、铅的合金,纯度较低。

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中山国一号陵墓内,发现4枚战国银质贝币。同年河南扶汉县又发现一处战国晚期的银质铲形布币。这表明金银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铸为货币而进入流通领域。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金银具有货币职能中不易损毁这一特性,特别是黄金。根据文献记载,黄金在秦代已先于银成为国家法定货币。先秦时期的黄金作为货币是需要称量的,那时的黄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没有统一的规格,而且各个诸侯国的计算方法也不相同,进行商品交换时需要用量器来称,很不方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黄金的换算单位——镒(音义),相当于20两或24两;并在法令上明确规定黄金为上币、铜钱(秦半两)为下币,而银、锡、玉、龟甲、海贝等均作装饰收藏之用,不得再作为货币流通。这是货币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从此贝币、玉器都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

白银作为货币普遍流通是在东汉时期,文献中常有用银赏赐功臣的事例,还有些臣子用银贿赂当权得势的太监以达到升迁的目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连年征战与政局的不稳定影响了黄金的开采,黄金的使用在此曾一度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