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浑天仪的发明
知识导航
浑天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古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来构想天体的构造。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星辰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东汉时期,张衡据此发明了浑天仪。张衡(78-139),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张衡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小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想: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
他带着这个爷爷也讲不清楚的问题读天文书去了。张衡长大后因文才出众,被皇帝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工作。
张衡
知识拓展
天文历法
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12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认为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张衡开始设计、制造仪器。经过数不清的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时,转动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
知识解码
星象
星象指星体的明、暗及位置等现象。古人据以占测人事的吉凶祸福。
《后汉书·律历志中》:“愿请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课,与待诏星象考校。”刘长卿 《瓜洲驿奉饯张侍御》诗:唐 “星象衔新宠,风霜带旧寒。” 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卷三:“ 梁山舟侍讲调以诗云:‘昨夜中庭看星象,小星正在少微边。’” 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第十章:“咱们闯王当然不会挂彩。人家是大命人,犯星象!”
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甘、石、巫三家星官,编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该星表、星图早已散佚),晋、隋、唐继承并加以发展,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