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

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

时间:2023-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朱洗的祖父是一个热爱各种生命的老人。此举直接令实验取得成功,并由此生成震惊世界的首例“没有父亲的青蛙”。20世纪50年代后期,朱洗再度突破自己导师巴德荣教授当年关于单性繁殖的动物不会再有后代的理论,通过卓有成效的实验,获取了“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这一空前的科技成果,并为现代生物学奠定了生物繁殖也取决于细胞质这一现代克隆技术的理论基础。

1 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

知识导航

癞蛤蟆大家都见过吗?那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朱洗(1900—1962)是实验生物学家,中国细胞学、实验胚胎学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动物卵球成熟、受精和人工单性生殖的细胞学研究,在蟾蜍卵巢离体排卵、卵球成熟与受精和发育的关系、家蚕混精杂交、蟾蜍人工单性生殖、蓖麻蚕引种驯化和家鱼人工繁殖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img72

朱洗

朱洗能走上生命科学研究的道路,跟祖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朱洗的祖父是一个热爱各种生命的老人。在他开的小中药铺子里,除了各种各样的中药药丸,还种植着各色花草,饲养着各类鸟雀,悬挂着许多造型别致的鸟笼。

朱洗刚能蹒跚作步,爷爷就常趁着曙色初露,带着他进山。每次去到山坳前那块空无一人的静谧的草地上,爷爷就眯眯笑着把一只装着特殊机关的鸟笼挂上树杈。笼子里一早放了一只经过精心挑选的善斗的黄雀,爷爷十分熟悉鸟儿的脾性:争强好斗。那只善斗的黄雀便成了“引君入瓮”的工具,一种特殊的“鸟饵”。

img73

外国人练习太极拳

爷爷气定神闲地去练他的太极拳了,小朱洗则站到树下,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只神奇的鸟笼。那只不甘寂寞的黄雀在鸟笼里蹦上跳下,尽情地放声欢唱着。很快地,引来了越来越多的鸟儿,闻乐同歌的群鸟一开始先是在外围作翱翔逗留状,慢慢地就跟笼内的黄雀唧唧喳喳搭上了话,最后,终于忘情地争先恐后地钻进了笼子,放开嗓子对唱起来。正在这时,爷爷以迅雷不及掩耳动作,将笼门一把关上!从头至尾观此胜剧的朱洗,不由得将小手拍个不停:“爷爷真行,爷爷真行,爷爷真了不起!”

渐渐地,大自然和生命的美好在小朱洗的小脑袋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大自然是多么丰富啊!由喜欢鸟儿开始,小朱洗对小虫、小鱼、小虾等各种各样的小生物也都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平时家里买点鱼虾烧菜,小朱洗总是颠前跑后、请求母亲为他留下几只活鱼、活虾让他玩耍。家务繁忙的母亲通常无暇顾应他的请求,好在他还有个钟爱他的祖母。祖母并不知道什么观察、实验之类的名词,但她知道只要挑一些最大最鲜活的鱼虾,放在盛满水的小盆里,摆在小孙子面前,他就能安静地蹲在那里半天不挪窝。她常常陪着小孙子一块玩耍和观察,因为她喜欢小孙子这副模样,她觉得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孩子将来才有出息。

或许是受了祖母的鼓励,小朱洗心思变得越发缜密,观察越发仔细,视野也变得越发开阔了。故乡临海,多的是山水,跟其他喜爱玩乐的孩子不同,朱洗更爱静静地漫步在山间小道上、坡边小溪旁,注意观察自然界一切新奇的生命。对于那些遍布山野小流的小鸟、小虫、小鱼,他格外专注入神,常常久留不去。

有时,他会蹲下身子,仔细地观看蚂蚁成群结队地运食搬家;有时,他会去到屋前自家那块菜地里,认真地“欣赏”那菜虫一点一点地蚕食绿油油的菜叶,并时时一个人莫名其妙地为有新的发现而喜不自胜!

知识拓展

对孩子来说,兴趣固然宝贵,但仅有兴趣是不够的。当时不少与朱洗同龄的孩子也喜欢雀鸟鱼虾的,但他们最终并没有都成为生物学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兴趣或者被成人扼杀了,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淡化了,或者兴趣只是兴趣而已,没有向前推进一步,变成远大的理想,变成踏实的追求。

那无数美丽可爱的小鸟、活蹦乱跳的鱼虾,构成了朱洗童年世界的主要画面;而正是这种不少现代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童年生活,造就了朱洗一生对大自然、对生物世界永不疲倦的探索热情和细致认真的关注目光。

这就是朱洗的儿时生活、儿时乐趣,这就是朱洗的启蒙教育。

祖父祖母当年一定没有想到,他们无意间为小孙子缔造的一个五彩斑斓的童年世界,竟然为人类社会奉献了一个大学者。

img74

山间小道

知识解码

朱 洗

1920年,朱洗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朱洗表现出少有的勤奋好学。

当时,他的导师巴德荣教授正致力于对动物单性繁殖的实验,实验的对象是青蛙,但是由于蛙卵(细胞核)外壁过于坚硬、圆滑而导致针刺失败。担任助手的朱洗从罐头外壁受热膨胀的现象获得启发,建议将玻璃针适当加温后刺入蛙卵。此举直接令实验取得成功,并由此生成震惊世界的首例“没有父亲的青蛙”。而朱洗应用加热玻璃针针刺细胞核促使其自身分裂繁殖的技术,甚至成为后来“克隆”技术的雏形。

1932年朱洗学成归国后,一直致力于实验生物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朱洗再度突破自己导师巴德荣教授当年关于单性繁殖的动物不会再有后代的理论,通过卓有成效的实验,获取了“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这一空前的科技成果,并为现代生物学奠定了生物繁殖也取决于细胞质这一现代克隆技术的理论基础。至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草坪上,仍伫立着他的铜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