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制造毒气的化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制造毒气的化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时间:2023-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诺贝尔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研究和制造毒气,这是对科学的背叛,是野蛮人的行为,你知道吗?合成染料是一种合成化学工业的产品,与化学有密切关系。评审的结果是同意把神圣的博士学位授给年仅19岁的哈伯。哈伯也从此成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为了这场战争,威廉二世希望哈伯发明一些能够克敌制胜的新奇化学武器。对于贵族化了的德国陆军来说

5 制造毒气的化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是益处,还是害处?诺贝尔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烈性炸药可以使人类创造奇迹,然而在那些把人民推向战争的罪魁祸首的手里,烈性炸药就成了可怕的破坏武器。我是信仰诺贝尔信念中的一员,我相信,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的更美好的东西将多于它带来的危害。

皮埃尔·居里

1915年春夏之交,德国著名化学家哈伯(1868—1934)从战场上回到家中。战争中发生的许多事情让他感到烦恼和不安。他原本想回家休息一下,让自己充满伤痕的心灵得到休息和暂时的解脱,但他万万没有料到,一桩惨痛的悲剧像一尊怪兽,用它那狰狞的面目等待着他的归来。

哈伯一到家,就感到要出什么事情,他的妻子伊美娃脸色阴沉,忧郁的眼光中含有一种绝望的神色。

伊美娃见丈夫归来,还没等哈伯洗完脸,她就迫不及待地说:

我有一件事要跟你谈。

啊?又是想出门工作的事吧!

伊美娃是德国最早的女化学博士之一,她有强烈的事业心,想在科学事业上干出一番成绩,但婚后接连生下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使她不得不停止科学研究事业,成了一个被人忽视的家庭主妇,因此心情一直十分抑郁。伊美娃几次想甩掉家务事情,但都被哈伯好说歹说地劝阻了。所以,哈伯以为妻子又要向他谈出门工作的事情。

img23

哈伯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

“不是这件事。”

伊美娃脸色更加冷峻。

哈伯把拧干的毛巾挂到架子上,转身问:

那是什么事情呢?

听说,你在从事研制毒气的工作?

哈伯叹了一口气,没有出声。

“那么,你的确在从事毒气的研制了,”

伊美娃激动起来:

研究和制造毒气,这是对科学的背叛,是野蛮人的行为,你知道吗?你的良心,人的良心,科学家的良心,到哪儿去了?!

哈伯摸了一下他那圆滚滚的光头,说:

你要知道,法国人早就在施放毒气,他们把毒气放进步枪子弹。你知道吗?

那又怎么样?那是他们的责任。你可以抗议这种行为,揭露这种无耻的行为。你没有权利去研制更残酷的毒气。你让士兵们在痛苦和折磨中死去,你……

伊美娃痛哭失声:

我的丈夫,孩子们的父亲,成了可恶的刽子手!

哈伯心中很窝火。他耐着性子说:

现在战争陷入了僵持阶段,这样下去要死多少士兵?只有靠新的武器,才能尽快结束这场可怕的战争,也只有靠更强有力的武器,才能挽救无数的生命。

伊美娃冷笑了一阵,她似乎更加绝望了,不由大声嚷起来:

啊,你成了可爱的天使!但是,我要告诉你,可爱的天使,你总有一天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审判!人们不会让一个杀人犯逍遥自在!你最好听我的话,别干了。

哈伯受不了妻子的冷嘲热讽和严厉的责问,抓起外衣,匆匆冲出了家门。

当天夜晚,伊美娃博士自杀了。

19岁的哈伯成了哈伯博士

哈伯于1868年12月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经营合成染料。合成染料是一种合成化学工业的产品,与化学有密切关系。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哈伯从小就对化学工业有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毕业后,他先后到柏林、海德堡、苏黎世上大学。上学期间,他还在几个工厂实习,得到了许多实践的经验。他父亲希望儿子有了一定文化知识后,继承家业,做一个富商。但哈伯逐渐发觉自己的兴趣完全不在经商方面,他喜爱德国农业化学之父李比希(1803—1873)的伟大职业——化学工业。

哈伯是一位自学能力很强的学生,他在读大学期间,常常把高年级的课程自修完毕。到19岁时,他就申请撰写毕业论文。哈伯的指导老师是柏林大学有名的霍夫曼(1818—1892)教授,他深知自己的学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化学人才,欣然答应了哈伯的申请。

在霍夫曼教授指导下,哈伯写了一篇关于有机化学的学位论文。如果顺利通过,哈伯就可以得到一个学士学位。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历来都是这样。但是哈伯是一个化学奇才,他的毕业论文由于独特而深刻的见解,精到而缜密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评审小组的几位教授,他们觉得哈伯的毕业论文完全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因此有人说:

img24

在柏林大学读书时的哈伯,完全一副德国大学生的派头

那就破格给哈伯一个博士学位吧!

这种事情太罕见了。大学学士论文竟然够得上博士论文水平,这在柏林大学是史无前例的。

校方为了慎重起见,把哈伯的论文送交柏林皇家工业学院,请人们严格评审。评审的结果是同意把神圣的博士学位授给年仅19岁的哈伯。从此,哈伯成为“哈伯博士”了。

“哈伯博士,皇上在研究所里等着召见您!”

随着农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氮肥和氮的化合物。所以在20世纪初,化学家们都把眼光盯着我们四周的空气,因为空气中有五分之四都是氮气,如果能把空气中大量的氮气分离出来,再和氢气合成氨,形成大规模的制氨化学工业,那氮肥就会如流水一样滚滚而来,那对人类的贡献就简直不可想象!因为无论是氮肥还是炸药,都不能缺少氨。但是,想从空气中夺取这份宝藏,可不那么容易,许多化学大师都做过这个甜美的梦,但一个个都破灭了,没有成功。

1904年,哈伯开始研究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两位企业家答应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研究,到1909年,哈伯终于取得了小规模的成功,他在几位大企业家面前,像玩魔术一样从空气中制造出100厘米3的合成氨。大企业家完全被哈伯神奇的方法所降伏,决定采用哈伯的方法建立一座大型实验工厂。

img25

哈伯正在进行合成氨的实验

1911年,这家公司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的制造工厂。1913年正式生产,当年就生产出6500吨合成氨。

合成氨能大规模生产,其意义非同小可,它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哈伯也从此成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

哈伯的合成氨工业对德国尤为重要。德国的氮肥原来一直依靠从智利进口,如果由于战争的原因切断了运输线,氮肥运不进德国,德国的农业将遭到严重的打击,炸药的生产也会受到致命的毁灭。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非常看重哈伯的合成氨实验。

1911年的一天,威廉二世突然驾临小城卡尔斯鲁,哈伯的实验室就在这座城市里。

皇帝驾临啰!……

皇家队伍前呼后拥,径直向电化学研究所奔去。转眼间,研究所的小小建筑物被人们层层包围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几名御林军骑马从人群中冲出,沿途高喊:

哈伯博士,皇上在研究所里等着召见您,请速回实验室!

人们彼此相视,十分惊诧:

难道为了一个区区的哈伯,皇上竟然亲自驾临这座小城?

其实,皇帝亲临这座小城是有重要目的的,他要亲自任命哈伯为柏林新成立的恺撒·威廉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当天,哈伯就跟随皇帝去了柏林。这可真是八面威风,好不荣耀啊!皇帝重用哈伯,除了表彰他在合成氨研究方面的功劳外,还有一层深意。这时德皇野心勃勃,正积极准备发动一次罪恶的战争,意在重新瓜分全世界的殖民地。为了这场战争,威廉二世希望哈伯发明一些能够克敌制胜的新奇化学武器。

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海军切断了德国大西洋的海上航线,智利的氮肥再也无法运到德国。英国海军一位官员曾得意地说:

不久的将来,德国的田野将一片荒凉,大饥荒和大崩溃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德国!

但是,他们不知道德国有一个哈伯,他使德国合成氨的生产能力迅猛增长。到1919年,已可年产20万吨了!这么多的氨,不仅保证了德国农业氮肥的需要,而且还为军火工业提供了大量制造炸药所需的原材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哈伯对德国的功劳可谓大矣!如果仅仅只是这些,人们还是不会怪罪于哈伯,毕竟合成氨是对人类的一个伟大贡献。但遗憾的是他还干了一件使人们至今不能原谅他的坏事。

哈伯在盲目的爱国心和报答皇帝知遇之恩的心情驱使下,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各种军事项目研究:研究供寒冷地带使用的汽油,生产制造炸药的原材料,但是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他竟然研制氯气、芥子气等毒气;他还担任了新成立的化学兵工厂厂长,专门负责研制、生产、防御和监督使用这些毒气。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居然没有一丝一毫道义上的顾虑,甚至把毒气赞誉为“人道武器”!为了鼓励和嘉奖哈伯,他一下子从后备役上士提升为上尉军官。对于贵族化了的德国陆军来说,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破格提升,尤其是对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绝无仅有的事。

哈伯穿上配有上尉军衔的军服,十分得意。他感谢德皇对他的恩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德国军队曾一度取得一些优势。但是到了1914年底,德军逐渐丧失了优势,交战双方处于胶着状态。为了打破这种不进不退、不胜不败的僵局,德国军队在1915年4月22日首次使用了哈伯研制的毒气——氯气。德军在哈伯的指挥下,在比利时6千米宽的战线上,对英法联军施放了5000个毒气筒(180吨氯气)。英法联军由于毫无准备,结果遭到惨重损失,死亡5万人,还有1万人受到严重伤害。

从这可怕的4月22日之后,交战双方竞相使用杀伤力更大的毒气。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毒气造成的伤亡人数竟逾百万!

哈伯的罪恶行径遭到美、英、法各国科学家们的严厉谴责,哈伯的夫人也以自杀方式抗议丈夫的罪行。

img27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战场上正在施放毒气。哈伯是毒气战的组织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毒气的科学负责人哈伯好长一段时间销声匿迹,不敢露面。由于受到众多科学家的谴责,他非常担心自己将成为战犯,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

当人们再次看到哈伯时,他已不像过去那样昂首阔步、神采飞扬了,他衣着不整,头发蓬松,胡子拉碴,眼睛无神,似乎处于一种战战兢兢的状态。

然而,令人大为吃惊的是,在1919年底,哈伯竟被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很多科学家对哈伯获奖提出了严正的抗议。他们指出,一个研制毒气、施放毒气的战争罪人竟然获得诺贝尔奖,实在有损这个奖的名声。还有很多科学家在各种会议上见到哈伯也出席会议时就立马退出会场,表示不能与这样的人一起开会。

哈伯的确受到了许多人的轻蔑,甚至侮辱,但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竟认为自己研制杀伤力更大的毒气是为了更快结束战争,是为了拯救更多的人的生命。

不论哈伯和其他科学家如何对待制造毒气这件事,但他使空气中的氮转变为氨,这一贡献对人类有极重大的价值。人类由于哈伯的贡献,可以大规模地廉价生产制造炸药所需的大量的氨;另外,氨又是重要的化学肥料。

瑞典皇家科学院把诺贝尔化学奖授给哈伯还算是公平的。当然,哈伯的战争罪行也的确是哈伯一生中可耻的污点,他本人也为此受到了惩罚——妻子的自杀,同行们的责骂和轻视。

晚年的不幸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要赔偿价值相当于5万吨黄金的战争赔款。为了帮助德国渡过这个难关,哈伯想起了瑞典化学家阿列纽斯说过的一句话:

世界各大洋的海水里,含有8亿吨之多的黄金。

哈伯受到启发,立即开始设计从海水中提取黄金的方法。他的结论使他十分乐观。

大家似乎很信任哈伯,他在以前不是从空气中提取了氮,使德国在战争中经受住了巨大的困难吗?现在他又要从海水里提取黄金,再次为德国作出贡献,也许真能说到做到,再一次出现奇迹呢!

不幸的是,这次他在7年中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之后,彻底失败了。最后,他只好承认,从海水里提炼黄金是不可能的。

科学上的失败对哈伯当然是一个打击,但这种打击对于一个成熟的科学大师而言,并不是不能忍受的。对哈伯致命的打击是希特勒上台执政后,实施了一系列迫害犹太人的政策,而哈伯本人就是犹太人。

1933年4月21日,哈伯接到通知,要他立即将他的犹太人助手解雇。哈伯接到这一通知后心情极为愤慨。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将自己一生的心血贡献给德国,为德国做出了功不可没的成绩,但希特勒政府却要他辞退自己同族的犹太人助手,这不是公开而无耻的嘲弄和侮辱吗?这次哈伯没有再糊涂下去,他当天就在口头上提出辞职,以抗议政府无端的迫害。他义正词严地说:

40多年来,我选择助手的标准始终是根据他们的能力和品格,而不是根据他们的祖先是谁。我不愿意在余生中改变我的这个标准,我认为我的这个标准很好。

这年夏天,哈伯像许多德国的犹太人一样逃离了德国,来到英国剑桥大学。这时,哈伯已是65岁的老人。这位科学大师在为德国服务了46年步入垂暮之年,却被德国无情地抛弃了。这对哈伯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1934年初,哈伯应邀到巴勒斯坦的希夫物理化学研究所任所长。但不幸的是,1月29日在赴巴勒斯坦的途中,哈伯由于心脏病猝发,逝世于瑞士的巴塞尔市。

哈伯的一生,功也大,过也不小。

他是一位天才的化学家,同时也是一个盲目的爱国者。

一生追求“同化”的哈伯,到死的时候才知道是一场梦想

哈伯临死的时候,他对犹太科学家、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英国的首领人物魏兹曼说:

我是德国最有能力的人之一。我胜过一个伟大的军队司令,胜过一个工业巨头。我是许多工业的奠基人;我的工作对于德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有的门都向我敞开。然而我当时所具有的地位看上去十分显赫,但和你的地位相比却实在算不了什么。你不是从丰富的东西中加以创造——你在一块一无所有的土地上从无之中创造一切;你努力使一个无依无靠、四处漂泊的民族恢复一种尊严感。我认为你是成功的。在临终之际,我发现自己失去了一切。

哈伯一生追求的“同化”、“爱国”之梦都化为泡影,直到临死之际他才明白了一个真理:从古至今,无论在何种制度,何种宗教统治下的国家,犹太人“都常常是社会憎恨和迫害的对象,是人们仇恨和杀戮的目标。固守犹太教规的犹太人被指责为民族沙文主义者,同化了的犹太人则被指责为以同化手段毒害非犹太人社会的第五纵队;富有的犹太人被视为国家的吸血鬼,成为人们憎恨的对象,贫穷的犹太人则被看成是社会的负担,沦为人们袭击的目标;生活在非犹太人社会的犹太人常常受到对寄居国不忠诚的指责,移居到以色列的犹太人则被指责为种族主义分子;在资本主义国家犹太人被认为是共产主义者而受到社会的怀疑,在非资本主义国家犹太人则被看成是资产阶级代理人而受到人们的攻击”。[1]

爱因斯坦是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的犹太人,他利用一切可能的场合严厉地批评德国政府,指责德国政府正在试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失败转嫁到德国犹太人身上,说是德国犹太人出卖了德国等;而且爱因斯坦一再批评哈伯和众多上层犹太人,说他们想通过“同化”的道路成为一个“完全的德国人”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是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但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前,哈伯和许多上层犹太人不但没有认识到爱因斯坦的批评是正确的,还一再指责爱因斯坦在惹火烧身,在祸害犹太人同胞。他们还说爱因斯坦的批评和指责会得罪德国政府,使被惹怒了的德国政府再一次拿犹太人出气,让迫害犹太人的惨剧再度上演,他们已经颇有“成效”的同化努力将功亏一篑。当时犹太人中同意爱因斯坦警告的人很少,哈伯是直到1933年4月21日以前,一直都不懂爱因斯坦的警告。

如果哈伯有灵,使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去世1周年时,德国柏林一些正义的科学家顶住了纳粹的压力,召开了纪念哈伯去世1周年的纪念大会。这是德国科学家唯一一次对纳粹政府有组织的抗议,因此有必要在这儿稍微详细介绍一下。

哈伯去世后,官方对这位对德国功勋卓越的科学家不置一词,没作任何表示。只有唯一的一个勇敢的物理学家劳厄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悼词,在悼词中,劳厄把哈伯比喻为希腊英雄塞米斯托克利斯,一位在雅典被当权者驱逐出去的英雄:

塞米斯托克利斯不是作为一个逐臣……而是作为萨拉米斯的胜利者而名垂青史的。哈伯作为发现了氮和氢结合在一起的方法的英雄而名垂青史。

到哈伯逝世1周年时,普朗克在劳厄的一再催促下,准备在威廉皇帝学会为哈伯举行纪念仪式,教育部长鲁斯特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并禁止他的下属出席这次会议。普朗克虽然有一些犹豫,但他最后决定主持这次纪念仪式,他勇敢地说:

除非警察把我拖出去。

纪念仪式十分隆重,出席的人很多。大学教授们因有鲁斯特的警告不敢出席,但是他们的夫人代表了他们,但是那些非教育部管属的工业科学家、军队代表和外交家们挤满了大礼堂。只有普朗克和奥托·哈恩两人发了言。普朗克在讲话结束时说:

哈伯对我们是真实的,我们对他也将是真实的。

你看,这唯一的一次反抗的言辞也就这么含含糊糊,软里巴唧,一丝号召行动或鼓舞斗争的表示都没有。德国科学家患了集体遗忘症和软骨症。但是话说回来,在强权专政的时代,尤其是纳粹时代,科学家或知识分子又能怎么样呢?历史并没有多少可以令人欢欣鼓舞的记载!

可怜的哈伯!悔恨不及的哈伯!

【注释】

[1]徐新:《反犹主义解析》,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