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ABO血型分类
192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如果按血液中红细胞所含抗原物质来划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输血而频频发生的血液凝集导致病人死亡的悲剧。具体的区分是,以人血液中红细胞上的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来定型。一个人红细胞上含有A抗原(又称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又称凝聚素)的称为A型;红细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的称为B型;红细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无抗A、抗B抗体的称为AB型;红细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体称为O型。19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向全球推广认同和使用A、B、O、AB四种血型,这也就是传统的ABO血型分类。由于在血型发现和分类上的贡献,兰德斯坦纳获得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被誉为“血型之父”。
●人类ABO的血型是属于共显性遗传
人类的血型系统由A、B、O三个基因控制,每个人的血型有两个血型基因,分别继承父母各一个。在遗传基因中有显性因子与隐性因子,其中,A和B是显性因子(为“共显性”),O是隐性因子,这样A(B)和O组合在一起只表现A(B),A和B组合在一起表现为AB,O和O组合在一起仍表现为O。孩子的血型决定于父母双方的血型基因,从表型来说,孩子的血型可以和父母相同,或与父母一方相同,也可完全不同。
现将传统ABO血型的遗传规律列表为:
可见,血型是有遗传规律的,依照血型遗传规律,如果知道父母的血型,便可推算出子女可能是哪种血型,不可能是哪种血型。血型作为一个人的遗传标志,可以用于研究种族的起源、变迁和亲子的血缘关系。在法医的亲权鉴定上,也可提供某些参考价值,当然,目前最准确的方法是DNA检测。除此之外,了解血型的遗传规律,对输血或治疗血液性疾病,也有重要意义。
一般地讲,人类的血型终生不变。但是有时也会发生改变,如在白血病、恶性肿瘤患者需进行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在移植前要用超大剂量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使患者体内造血细胞遭受毁灭性打击,然后才植入供者的造血细胞,这样患者的整个造血系统就变成供者的造血系统。如果供者和患者的ABO血型不同,在移植成功后,则发生永久性的血型转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